怀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
TUhjnbcbe - 2023/10/9 22:19:00

皇都侗族文化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村落风貌保存完整。村落群山怀抱,坪坦河穿境而过,巍峨雄伟的侗寨鼓楼、壮观秀美的侗乡风雨桥、美妙动听的侗族大歌,味形色美的侗族特色饮食等,无一不深深地让人向往。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土乡(现属坪坦乡),属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地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部“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由头寨、尾寨、盘寨和新寨四个村组成,村寨四周山体环绕,农田穿插其间。距县城约11公里,东靠马龙乡,西接团头、牙屯堡镇,北临双江镇。境内群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皇都公路穿越南北。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百里侗文化走廊的北部,是湘西生态民俗风情精品游线的重要节点,是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景点及旅游村,是百里侗文化走廊中重要的村寨示范点,是展示风景名胜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关联申遗侗族组群与中部及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属于国家4A级景区。

皇都侗文化村中的欧式家族在当时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在明朝永乐年间,从江西武冈、龙胜等地迁徙到皇都地区。欧式家族自江西迁徙经武冈→城步→广南平等→平赖→西腰等地,约清代康熙年间辗转至*土置业。

皇都古侗寨元末明初始建寨于高盘溪以南,为头寨、尾寨;清代村寨向北扩展至高盘溪以北,为盘寨;民国时期村寨向东扩展,至坪坦河东侧河湾处,通过普修桥与外界联系,为新寨;现在皇都侗族文化村寨的风貌大部分沿袭清中期以来的侗族建筑风貌。

皇都侗文化村民国以前属三江县大营酮*土乡,民国初改属三江县平江区*土乡,年10月原*土乡所属各村整体划归通道侗族自治县,并设*土乡,皇都古侗寨属*土乡至今。*土乡原属广西三江县,年归通道,属第七区,年成立*土乡,年并入皇都公社,年建*土公社,年改社为乡至年,年撤乡并镇,皇都侗文化村属坪坦乡辖。

皇都侗寨属于典型的山坡型侗寨,选址于山脊与山谷交接的过渡地带。侗寨人民巧妙利用“山、水、田、林”各项资源要素,形成了“稻、田、渔、鸭、林一体”的有机循环生计模式,并构建了侗寨独特的“山、河、寨、田、林”的优美图景,见证了侗族人民在相对艰苦和长期封闭的山地环境下,形成较为稳定的民族聚落区域的过程和智慧。

皇都侗民信奉“万物有灵”,村寨选址依据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的观念,讲究依山傍水,有山有水,村落四面环山,犹如群山环抱中的一座摇篮,寓意受天地自然守护。村落整体形态与山体走向一致,村落分布在坪坦河、高盘溪、后冲溪泥沙沉积的谷地上,交通便利,但是受气候影响,为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村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村庄平面受山体限制,由山体围合而成。村落东、西、南、中部农田纵横交错,从上寨到中寨和下寨,村庄建筑沿山体等高线逐级布局,灵活布置,是典型的山地侗寨选址与建筑布局模式。

村落四面环山,整体形态与山体紧密依存,村庄平面被山体所限制,由山体围合而成。并非按照平原城市方格网布局,而是依山势形成阶梯形聚落,上下盘道,民宅高低错落,空间环境变化丰富,景观风貌特色明晰。村庄建筑沿山体等高线逐级布局,灵活布置,是典型的山地侗寨选址与建筑布局模式。

皇都侗文化村的发展充满了智慧,村落建在河岸地势较高一侧,在有效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很好地避免了洪水的侵蚀,在坪坦河河湾处修建普修桥,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了泄洪与便利交通的双赢。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农田、水渠、住宅交错分布而规整有致,人护水,水养田,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为了在保存传统建筑风貌和优秀传统习俗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在*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侗文化村,成立皇都侗文化艺术团,让皇都侗文化村成为向世界展示侗文化的窗口,保护青山绿水与发展旅游业并行不悖。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