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历九月的一天,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来了五六名身穿制服的*人。对于淳朴的村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稀奇事,因为随着湖南全境的解放,他们对身穿制服的*人已经司空见惯了。
粟裕故居
不过,村民们很快感觉到,这次来的*人和之前来的*人有点不一样。虽然都对待村民们如亲人一般热情,但是以前来的*人多数是路过,而这次来的*人好像有什么任务,他们直冲冲地走到了梁老太太家门口。
见此情景,村民们纷纷跟在*人的周围,想一探究竟。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站在门外轻声喊道:“有人吗?请问梁老太太在家吗?”没过多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就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老太太非常纳闷,一脸疑惑地看着门外的*人和乡亲们。此时,一位围观的村民着急地喊道:“梁大妈,你家里来客人!”说着,就上前将老太太搀扶出来了。老太太还是有点疑惑,她望着模样陌生的*人,喃喃道:“来客人了?客人!”
此时,那位干部模样的*人笑容满面地走到老太太的近前,然后一把握住了老太太的手,说道:“老人家,我们是来接你去南京的!”说话间,另外几名年轻的*人纷纷向老太太敬礼。这阵势着实吓了围观的村民们一大跳,老太太也是不明就里。
不过,那位*人此后的一番话,顿时让村民们欢呼雀跃,同时也让老太太激动落泪。那位*人对着老太太说道:“老人家,您离家23年的儿子还活着,他现在已经是粟司令了,正在南京指挥打仗呢!粟司令非常想念您老人家,要接您去南京团聚呢!”
“粟司令”?粟家的小伢子?熟悉情况的村民们既惊讶又兴奋,梁老太太更是乐开了花,她再也控制不住23年来的思子之情,泪水随即涌出眼眶。原来,那位*人所说的“粟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粟裕,也就是村民们印象中的粟家小伢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粟裕,年8月10日出生在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的一个开始衰落的地主家庭。父亲粟嘉会是个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母亲梁完英(又名梁全修)是一位传统女子,自嫁入粟家之后一直勤俭持家、体贴贤惠。
粟裕是家里第三个孩子,原名粟多珍,小名继业。从这个名字来看,虽然粟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作为比较传统的封建式家长,父亲粟嘉会一心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业。不过,父亲粟嘉会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儿子粟裕最终走上了和继承家业完全相反的道路。
晚年的粟裕在《回忆录》中,曾多次回忆父亲粟嘉会,说父亲性格比较木讷,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一天到晚都呆在家里,有时写写字,有时作作诗,常年不出门。在检查家里的账目之时,父亲非常认真,可是他对市面上的行情一点也不了解。
那时候,少年时期的粟裕非常同情无力还债的佃户,所以他就会利用父亲的这一点,偶尔做假账欺骗父亲,而且很容易欺骗过去。比如说,粟裕在账目上做假,要么只记不收,要么多记少收,然后再用其他办法把账目抹平,这样佃户还债的困难就解决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让粟裕感到心烦,那就是父亲擅自作主,硬是给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当地一个富农的女儿,是一个旧式女子,比粟裕大两三岁。粟裕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认为父亲干涉了他的自由,所以坚决不干。因此,少年时期的粟裕和父亲的关系比较紧张。
相较于父亲,母亲梁完英(又名梁全修)对粟裕就比较宽容,而且经常在父亲责骂粟裕的时候当面呵护他。粟裕6岁进入乡村私塾读书,9岁到国民小学接受新学,或许是因为处于孩童时期,也或许是因为性格使然,他和父亲的脾气秉性也完全不同。
无论是在学龄前,还是在读书之后,粟裕都喜欢和家里的长工们、村子里的工匠们一起玩耍,广交朋友。那时候,粟家有两个长工,他们都是16岁左右的小青年,其中一个叫阿陀。阿陀虽然没读过书,说话还有点结巴,但是他勤劳忠厚,还会讲各种武侠故事。
“草上飞”、“一枝梅”等江湖大侠的名号,就是粟裕从阿陀那里听来的。听了这些行侠仗义的江湖故事之后,粟裕总是幻想着自己哪一天能够遇见大侠们,并跟他们一起浪迹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实现自己的“江湖梦”,粟裕还经常缠着阿陀,吵闹着让阿陀教他功夫。
阿陀怎么可能会功夫?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阿陀就带着粟裕一块“练功”。所谓的“练功”,就是将简单制成的小沙袋绑在腿上,然后上蹲下跳、左跑右奔,两人玩得不亦乐乎。粟裕在晚年曾经说,童年的经历和受到的启迪,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并说阿陀是他童年的启蒙老师。
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是粟裕青少年时期的梦想。不过,学校里的老师告诉粟裕,“草上飞”、“一枝梅”只是老百姓希望中的武林大侠,现实中要想反抗不平,只能靠自己。老师的这句话,粟裕深深地记在心里。后来,粟裕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读书,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粟裕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此期间,粟裕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曾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当父亲粟嘉会得知此事之后,他大发雷霆,为了羁绊住儿子粟裕,便迅速为粟裕订了一门亲事。当时,在学校读书的粟裕,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要拜堂成亲了。
不久之后,粟裕放假从学校回家才得知这一情况,他立即向父亲抗议:“当前国家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我学业未成,事业未就,过早成家,岂不误我前途,同时也辜负了父母双亲对我的培养与期望的一片苦心啊!”
然而,父亲粟嘉会去不管这些,他命令粟裕呆在家里温习功课,并禁止粟裕走出家门。除此之外,为了能让粟裕“回心转意”,父亲粟嘉会还时常亲自为粟裕诵读《孝经》。粟裕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在家里度日如年。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心中苦闷的粟裕提笔在书房门上写了一副楹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副楹联是这样写的——“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
当时,粟裕的哥哥粟沛心生同情,他经常来到粟裕的房间与弟弟谈天说地。有一次,哥哥粟沛给粟裕出主意说:“你这样硬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看不如假装同意父亲为你订下的这门亲事,然后你再说等毕业之后才能完婚。这样或许父亲会同意!”
粟裕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便采用了这个方法。父亲粟嘉会、母亲梁完英一看儿子“回心转意了”,两人都非常高兴,在商量之后决定让粟裕回学校继续读书。等粟裕从学校毕业之后,再回来拜堂成亲,继承家业。
年秋季里的一天,粟裕在家里度过了难熬的一晚,紧接着便离家回学校了。自从粟裕这一走,此后就再未踏进过家门。在离家之前,粟裕念及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专门在书桌上留下了几个梨子,意思是要与父母离别了。
回到学校之后,粟裕又马上给父母写了一封态度很坚决的信,上面说道:“革命不成功,自己不回家,不能耽误了良家女子,劝其趁早嫁人。”此后,粟裕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并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戎马生涯。
粟裕离家出走之后,父亲粟嘉会、母亲梁完英后悔不已,他们想去寻找粟裕,可是根本找不到人。后来,会同当地的反动派们找上门来,把粟嘉会抓了起来,并让他劝说儿子粟裕回来。这该怎么办呢?粟嘉会只好说:“你们把我关在这里,我怎么把粟裕找回来交给你们呢?”
反动派们没有办法,只得先释放了粟嘉会,但是限他三天之内必须交出儿子粟裕,否则拿粟家的男女老少是问。回到家里之后,粟嘉会思前想后,最终以寻找粟裕为借口,带着家人逃到了外地,全家人过起了流浪生活。
在外地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久而久之,粟嘉会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最终于年病逝,终年43岁。此后,粟裕的母亲梁完英向反动派们交了一笔保证金,这才带着大儿子粟沛回到了家乡。这时候,粟家已经完全败落了,母亲梁完英与大儿子粟沛相依为命,并且整日思念离家出走的小儿子粟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23年过去了。年,随着湖南全境的解放,母亲梁完英愈发思念小儿子粟裕。可是,自从粟裕离家之后,从来没有和家里人联系过,也不知道他已经改名不叫“粟多珍”了,因而无法得到粟裕的消息。为此,母亲梁完英常常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年农历九月的一天,五六名身穿制服的*人来到粟家,并当面告诉梁老太太儿子粟裕的现状。梁老太太这才知道,离家23年的儿子粟裕不仅还活着,而且现在已经是粟司令了!
在离家23年里,粟裕南征北战,历任新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第一师师长,华中野战*司令员,华东野战*副司令员及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这23年里,粟裕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思念母亲梁完英,可是战斗频仍,工作忙碌,粟裕根本脱不开身。其实,粟裕曾有过回家看看的想法,但是最终并未能如愿。
那是年4月前后,在渡江战役爆发前夕,老战友陈毅深情地问粟裕:“你离家20多年了,想不想回家?”粟裕伤感地回答说:“我家有母亲、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怎么不想回去呢?可是,现在并不是回家的时候,等到全国解放后,我再回家去看看他们。”
后来,湖南全境解放了,陈毅又劝说粟裕回家看看,并提议派一个排的兵力作警卫,护送粟裕回家乡。一听要动用一个排的兵力护送自己回家乡,粟裕觉得如此兴师动众,实在太麻烦。当时,粟裕听说湘西雪峰山一带还有残匪,来回往返确实不便,所以粟裕就以“战斗还没有结束”为由而谢绝了。
不久之后,粟裕意外得到了一个惊喜——他的侄子粟子仁(哥哥粟沛的儿子,正在上海读书)在多方打听证实之后,来到南京看望他。叔侄二人见面相认,心中的感慨和欢喜自不用说,当粟裕得知母亲梁完英仍然健在,心中压抑多年的思母之情顿时迸发了出来。
老战友陈毅见此情景,立即电请湖南会同的部队协助,让他们护送梁老太太到南京与儿子粟裕团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幕。此后,梁老太太带着大儿子粟沛踏上了前往南京之路。
一路上,梁老太太受到了粟裕战友们的热情招待。从会同启程,经洪江到安江,时任第四野战*第十三兵团*委的萧华,副司令员李天佑在安江设宴招待梁老太太。紧接着,梁老太太一行经邵阳、长沙到达汉口,计划搭乘轮船顺江而下到南京。
可是,那几天敌人飞机的活动非常频繁,所以最终决定改走铁路。于是,梁老太太一行又从汉口坐火车北上,经许昌到郑州,从郑州到徐州,又从徐州到南京,绕了一个大圈子。梁老太太到达南京之时,已是农历十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母子离别23年后才得以团聚,望着已经陌生的儿子,梁老太太一边抚摸儿子的脸颊,一边默默流泪;看着已经苍老的母亲,粟裕心生愧疚,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一刻也不想放开。
在南京生活的日子,梁老太太很不习惯,她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所以很快向儿子粟裕提出要回会同老家。当时,梁老太太怕儿子粟裕伤心,于是她便想出了一个借口——每日都要敬供奉在家里的土地菩萨,可南京这边没有。
粟裕知道这一情况之后,他特意派人请来一副观音菩萨的画像,而且还买了香火、香炉和纸钱,悬挂摆放在家中,让母亲每天供奉。梁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幸福而美满,后来于年因病去世,享年为83岁(一说病逝于年,享年86岁)。
对于家乡湖南会同,粟裕也时常牵挂,可是自从他年离开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有一次到湖南长沙检查工作,恰好会同县县长也在场。当时,粟裕流露出了想顺道回乡之意,不过当听说家乡正在搞大生产之后,粟裕担心影响到当地的生产,所以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年,粟裕因病住进了北京医院。躺在病床上的粟裕非常思念家乡,当时他深情地询问从湖南会同赶来看望他的亲人们:“乡亲们生活还好吗?后山上的那棵枫树还在吗?山上的茶树还结籽吗?”
亲人们一一为粟裕解答,说话间,大家明显看到粟裕的眼眶湿润了——他太想家了!后来,为了满足粟裕的思乡之情,秘书朱楹来到湖南会同“打前站”,为粟裕的故居、山后的大枫树、山坡上的茶树一一拍照,并购买了许多当地特产,如冬笋、腊肉等带回北京。
然而,“前站”虽然打好了,可是粟裕还是没有如愿回一趟湖南会同,这或许是粟裕心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吧!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裕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7岁。按照粟裕临终前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抛散在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其中就有他的家乡湖南会同。
从年离家算起,到年骨灰抛散在家乡,将近过去了一个甲子!让我们向粟裕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