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沅陵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地处湖南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的美誉。沅陵历史文化悠久,战国时楚国置黔中郡;西汉时,汉高祖置沅陵郡,历来为郡、州、府、路、道的湘西行署治所,曾是大湘西地区*治、经济、文化和*事中心。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险藏书简上千卷于沅陵二酉山洞中,得以保存了中华文化火种。高后元年,朝廷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侯,置沅陵侯国,沅陵侯历经三代,最终因无子嗣被废国。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湖南沅陵县虎溪山汉墓,出土文物多件,墓主尸骨竟然不翼而飞。
虎溪山汉墓位于沅陵县以西,沅水和酉水的交汇处,有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头,当地人称为“虎溪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沅陵县决定推平虎溪山建设几栋住宅楼,在工地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情,打桩机遇到了不明障碍物。而随后打桩机的钻头带上来青膏泥和木屑,什么木头竟然比石头还硬,意识到可能挖到古墓的工地负责人,立即上报了当地文物部门。沅陵县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考古人员赶往工地,经过对工地现场勘探确认地下存在一座墓葬。根据钻探出土的青膏泥和木屑,考古队员判断这可能是座大型墓葬,因此汉墓具有以上特征,一时间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并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文物部门汇报。
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湖南考古研究所联合沅陵县文物部门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在清理墓葬填土的时候,发现虎溪山大墓未被盗掘,这让考古队员们十分兴奋。现存的墓口长约14米,宽约11米,带有一条斜坡墓道,方向正东,从墓葬的填土及形制结构分析,这无疑就是一座大型汉墓。另外,考古专家查阅了关于沅陵的历史资料,根据史料文献记载这么大的墓应该与侯一级的墓,而西汉时期的沅陵侯国都城就位于沅陵西南,因此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某一代沅陵侯墓。高后元年(公元前年),吕后封长沙王之子吴阳为沅陵侯,建立沅陵侯国,沅陵侯共世袭了三代。
在大墓发掘的过程中,周围密密麻麻围满当地群众,为此沅陵县公安局派出5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以确保大墓能安全地进行发掘。考古队员首先揭开覆盖在墓室上的盖板,盖板一共上下三层,每层均有九块,每块板长3.9米,宽0.7米,厚0.22米,显得厚重无比。整个棺椁板排列整齐有序,每块棺椁板至少重达一吨以上,只能借用起重机将棺椁板一块块揭开。当棺椁板都被揭掉后里面全部都是水,积水长期浸泡对墓葬中的文物起到保护作用,墓葬的棺椁结构出现在众人面前。主墓室由头厢、足厢、南北边厢以及棺室组成,头厢紧挨着墓道口且空间比较大;南北边厢紧贴棺室两侧,相对显得狭长。位于西边的足厢空间十分有限,椁室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这是楚墓的基本特征。
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室盖板时发现,主墓室内有坍塌现象,四个边厢的随葬品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淤泥中和盖板下都清理出土一些文物的残片。虎溪山大墓与马王堆汉墓相差无几,尽管虎溪山大墓墓室已经坍塌,里面的尸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希望能发现像马王堆汉墓那样的随葬品。在仅有六平方米的空间里,到处堆满了随葬品,可见摆放数量之多,考古队员从头厢中清理出大量漆耳杯、漆奁等漆器,以及陶鼎、陶罐等陶器。考古人员在一件漆器上发现文字信息,上面有“沅”字,这也证明了专家此前的推测。历史上沅陵侯共历经三代,第一代沅陵侯是吴阳,第二代沅陵侯是吴阳之子吴福,第三代是五福之子吴周,但吴周因没有后代,其死后沅陵侯国便被废除。
此后,考古人员在北边厢清理出一把木剑和大批竹简,而其他边厢也陆续发现了竹简,竹简上大量的文字将会成为破解墓主身份的关键。当考古人员打开棺盖后,不仅没有发现不符的古尸,甚至连墓主尸骨的影子都没有,难道这尸骨会不翼而飞?后来,考古人员在头厢出土几件漆耳杯底部,陆续发现了“沅卅九”、“沅百一十五”等文字。而在大概尸体腰部的位置发现一枚玉质印章,上面篆书“吴阳”两个大字,这证明了虎溪山大墓墓主为第一代沅陵侯吴阳。经过四个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出陶器、漆木器、滑石器、铜镜、玉璧、印章等文物余件,其中最珍贵的竹简近余枚。竹简内容记载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