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家界景区因为疫情关闭。平常游人如织的天门山徒留空谷传声,这个原名“大庸”,靠旅游而建的湘西小城陷入黑暗时刻。
这片神秘的土地湘西,不仅有张家界的山水画卷,也有作家沈从文赋予的独特文学气质。
位于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寨,吊脚楼上,幽幽的幽幽幽幽。河水奔腾,苗族、土家族的山歌回声嘹亮。大山下,里耶秦简书书写两千多年前帝国的辉煌,八百年的土司王都重现鲜为人知的民族往事。赶尸、仙娘、落洞等奇怪传闻,都显示出湘西的惊险神秘。
01.世界湘西。
锦公子今天要说的“大湘西”,大概是以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等三市州为主体的湖南西部地区,其中包括邵阳、常德西部诸县。
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字,在*永玉的画中,也在山水中掩映。湘西大地,山同脉,水同源,山峦奇峰,连绵起伏,江水纵横,交相辉映。
湖南省湘资沅湘四大水系中的沅江、沅水横穿崇山峻岭,滋养万物生灵,串起了湘西边城。
沅江支流繁茂,横贯数省的河流交汇,北通巴蜀,西抵滇黔,东下洞庭湖、长江。在沈从文笔下,茶峒以及凤凰、黔阳、芙蓉、里耶等边城,依水而生,呈树枝状、辐射状分布。如今,沅江流域已有古镇多处,如星罗棋布、星罗棋布的古镇群,这一规模在全国堪称罕见。
湘水北接湘水,为湖南四水中最短的一条,但也不可忽视。湘水三源,南源出湘西州,中、北源出张家界,发于武陵山区的涧泉,奔腾不息成长为湖湘巨流。从史前到商周,沿海岸数百处星罗棋布的遗址,证明它是长江中游旧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
湘西的沅江、澧水纵横交错,而武陵山脉、雪峰山脉支撑着湘西的天地脊梁,形成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湘西丘陵景观。
湘西北部,武陵山脉*斧神工,创造出沟谷与山间小溪,分布着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景区。武陵山是历史上连接中原和西南的民族走廊,贯穿黔东、湘西、鄂西、渝东南,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
和武陵山相对的雪峰山,默默守护着湘西的南部。雪峰山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邻南岭,北接洞庭湖平原。许多人第一次听说雪峰山是在中学地理课上,因为它位于中国地形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对湖南来说,雪峰山是一条特殊的分界线,它划分沅江和资水流域,又形成人文性分野,划分了湘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口稀少、神秘莫测的湘西。
年代,法国著名汉学家雅克·勒穆瓦纳博士不远万里来到雪峰山考察。他在法国的时候,在一个瑶族移民后裔的家里,发现了一卷用中文书写的手抄本。
瑶的祖先告诉后人,即使到了天涯海角,死后灵*也要回到祖先的山林中去。Lemmuvana认为他们奉为精神图腾的圣山是雪峰山。
湘西,漫长而神秘,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古老故事在这里传唱。
02.土司王朝。
据说:“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坐落于武陵山腹地的里耶古镇,以片片竹简震撼世界,填补了有关秦朝文献的大片空白。三万余件秦时篆书隶书简牍,埋藏了多年,凿出了帝国的古老沧桑,映照出“六王毕,四海一海”的宏图伟业。
在简中,有一位县长叫“色”,在秦始皇时期履行着他的使命,每天都会向上级汇报。他为贩卖奴隶、为地方赋税奔波,把当地特产的芦茅和野果通过驿道运往各地,在湘西的这个角落,可以一窥整个秦帝国的缩影。
在先秦时期,湘西地区属于巫中地、黔中、楚国。在楚地,秦*在这里设黔中郡,汉时改置武陵郡,辖13县,其中9县属今湘西地区,东汉移治临潼(今湖南)。
在历史上,湘西人可不好惹。两汉时期,湘西为“化外之地”,当地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形成一支好战、勇猛的*队,史书称之为“武陵蛮”。在武陵有五溪,叫雄溪、小溪、舞溪、酉溪、辰溪,故武陵蛮是现代土家族、苗族的祖先。
武陵蛮信仰盘古[hú]。据说,古代的高辛帝(帝喾),当戎吴将*出征时,高辛氏答应,谁能将女儿嫁给他。不辱使命的盘谷,咬下吴将*首级而归,娶了高辛氏之女为妻,死后被苗、瑶、黎等族先民祭祠,信仰流传于湘西各地。
武陵蛮与东汉时期的三国名将多次交手,都与马援、伏波将*、孙吴元老*盖作战。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在湘西和周边地区又涌现出了其他少数民族先民,如溪州蛮(今湖南的沅陵、永顺、龙山等)、施州蛮(今黔东北)等,也是少数民族的先民。在唐末,江西彭氏趁乱攻打诸蛮,成了统领当地58旗、大寨的“土皇帝”,建都于今永顺县。
唐、宋,朝廷对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羁押*策”,即以夷制夷,承认其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统治地位不同于一般州县,但*治隶属于中央王朝。
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并为明清时期所沿用。明、清两代,是土司最集中的地区,其规模之大,以彭氏为湘西诸土司之长而闻名。明初,湘西永保土司的少数民族子女多次应征入伍,在剿灭倭寇战争中表现突出,被明廷授予“东南战功”。
从唐末五代江西彭氏入湘西算起,至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延续余年。湘西州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被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
今日张家界,因其绝妙风景而闻名,又名“土司”。大庸县原为张家界,古庸国所在地。明万历年间,永定卫大庸指挥使张万聪镇守,朝廷就从这片土司占据的山林中划出一块土地(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张万聪那叫一个感动,举家上山,守山护林,传了几代人之后,这一带就被老百姓称为「张家界」,后来才有「张家界」。
在历史长河中,千百年风风雨雨,也经受过抗日斗争的烽火。
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战的责任”。南京大屠杀期间,在枫泾、嘉善保卫战中,中国*队奋勇杀敌,七天七夜,近人为国捐躯,其中大部分来自湘西的师。嘉善血战过后,千里之外的凤凰古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白旗。
一九四五年四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湘西打起了抗日正面战场的最后一场战役,中国*人以“反攻之士气”阻敌于雪峰山东麓。此时此刻,更忘不了晚清杨度的那句话:“若道中华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湘西人民浴血奋战,这片热血沸腾的土地,最早迎来胜利的喜悦。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侵华日*的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湘西县城芷江,垂头丧气地来到城东七里桥,向在此设指挥所的中国陆*总司令何应钦投降。
先前,日*曾试图占领这个隐藏在山岭中的小城,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却以投降而来。这次会谈,史称“芷江受降八年之久,卢沟受降一日降”。
03.传承楚巫文化。
血火浇灌的湘西文化延续至今,保留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闯的桃花源,一说在沅江岸边的桃源县,那个让后世向往的世外桃源,或许也是那个神秘的湘西。
沈从文先生多次走访土家、苗家山寨,写过不少湘西奇闻异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赶尸”。沈从文说:“(当时)经过辰州(今怀化市沅陵县)……会有人赶尸。如果你的眼福好了,就有机会看见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的时候,还知道躲避路旁的路,完全和活人一样。”
今天,赶尸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也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许多湘西老人都说,年少时见过赶尸。社会、科学、民俗学的专家都在努力寻找赶尸人的踪迹。
根据史学观点,“广湖填四川”可能与赶尸有关。明、清两代,四川由于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朝廷多次促使两湖居民迁往巴蜀。许多迁居他乡的人死后都要落叶归根,于是推动了湖南丧葬市场的发展,从陆上运来的尸体被称为“赶尸”,逐渐从湘西流传。
有关湘西妇女的传说,也成为当地神秘文化的一部分。沈从文曾写过,当时人们认为,湘西女子在三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贫苦的女人容易成为善于巫术的巫婆;大约三十岁的易成为女巫,巫婆的本地巫师也被称为仙娘,她们的工作就是她们的“**”;而未婚少女则容易变成“落花洞女”,她们因婚姻不遂,最终献身于洞神,落洞而死。
其实,这些故事大多与楚巫文化的血脉相通,也有一种人神错综复杂的传说,那些奉献给洞神的落洞女,也许是古代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少女。
楚人好巫,古代的湘西属于楚国,信巫*,重祭祀,湘西文化就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在楚国亡后,楚巫文化在五溪濮蛮地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通过湘西各族的民俗活动流传至今,甚至盗墓题材的影视小说都喜欢把故事背景放到湘西身上。
每年四月八,湘西苗族人都会跳花,祭祖。六月六时,苗人举行盛大的歌会,把蚩尤奉为远祖,这一节日过去一直是纪念战死沙场的英雄。傩戏、口吃瓷、上刀梯、摸油锅、腹卧等是苗族人的一项绝活绝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