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深度报道滋养非遗需要情怀,更需人才资
TUhjnbcbe - 2023/7/13 21:35:00

你会吊嗓子,我也能磨锄头

世界“侗”听“原声带”

如今不管身处何地,只要提到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就绕不开通道侗族自治县;论及通道非遗,就绕不开侗锦;说起侗锦,就绕不开粟田梅。粟田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她于年建立“中国侗锦传承基地”,至今培训学员“织女”多名,荣获“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荣膺年“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等提名奖。她在通道牙屯堡中学、牙屯堡中心校开展侗锦织造技艺进校园活动,一举培训学生余名。她还成立粟田梅侗锦专业合作社和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固定员工+家庭工作室”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在此模式下,村里织侗锦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中有人因此年收入达3万多元,全村则人均年增收多元。

侗族大歌,侗家织锦,侗人旋律,世界“侗”听“原声带”,打望侗胞美好景致。通道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林勇介绍,“十三五”期间,通道非遗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传承保护,完善保护名录体系。二是多措并举,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三是“非遗+扶贫”,实现文旅共赢。近年来,通道高度重视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在4A级景区皇都侗文化村、芋头古侗寨等分别建立了湖南侗锦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在牙屯堡镇文坡村建立了侗锦传承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戊梁歌会以“湖南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皇都侗文化村景区设分会场,特别是年以“让世界侗听·唱着侗歌脱贫摘帽”为主题开展湖南怀化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暨第八届湘桂原生态民族风情节,借助大戊梁歌会平台,全面推介侗族文化艺术精品,努力打造民族节庆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自湘桂黔三省的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及全国各地游客聚集在神奇通道,聆听侗族群众唱着侗歌脱贫摘帽。

年以来,通道力举非遗进校园活动,传统技艺历久弥新,非遗融入了校园文化。年6月13日,在万佛山景区举行民族歌会活动,让非遗进景区受到游客的欢迎;11月7日,在地会村举行第一届侗族喉路歌歌会活动,侗族同胞们以歌会友,侗族喉路歌的无穷魅力吸引湘桂黔游客观赏;疫情期间分别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琵琶歌、侗款等代表性传承人编唱《防控新型冠状病*》侗族琵琶歌等参加湖南公共文旅云“抗击疫情,湖南非遗人在行动”非遗助力战疫作品选播。该县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助民就业增收明显,年11月5日,侗锦织造技艺参加上海进博会,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粟田梅则于去年5月2日被中央新闻13频道以侗锦编织小康路为主题进行播出,以及《新湘评论》中报道。通道萨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创的侗锦笔记本、侗阿哥阿妹抽纸、侗锦鼠标垫等文创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关群众被带动致富。

“孽龙”故乡风生水起

在怀化,另一个非遗富集地芷江,相关工作亦是风生水起,可圈可点。据悉该县已建非遗传承基地两个,即土桥镇富家团村“芷江孽龙”保护、传承基地,和十万坪村“沅州石雕”保护传承基地。近年来,该县每年都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或国庆、春节、或全县重大活动,均组织非遗队伍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营、进乡村等活动,藉此培养了一批青少年非遗队伍。“芷江孽龙”于年报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财*部拨付“芷江孽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5万元,用于开展“芷江孽龙”的展示推广、人才培养、收徒传艺、购置传承设备等活动,钱虽不多,作用不小。

为留存非遗之美,芷江有关部门持续开展非遗项目保护数字化记录工作,已陆续对县区内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数字档案,项目有80项。此项工作开始至今,工作人员走遍了各个乡镇,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记录,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均建档,开展数字化记录保存。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加快数字化记录拍摄进度。

让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芷江“赞”点颇多。芷江白蜡属市级非遗项目,年,该县县级传承人组织成立了“芷江侗雪虫蜡专业合作社”,涉及全县15个村、会员78户,其中贫困户13户,后者一年便摘掉了贫困帽子。非遗个体企业侗古佬酸萝卜食品加工坊还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建立承揽关系,带动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从事生产加工。目前,芷江正在走非遗与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如芷江孽龙、沅洲石雕、芷江白蜡、民俗等与“乡”共振,促“民”同富,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年6月11日,芷江*府相关部门在芷江三中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芷江孽龙传习基地授牌仪式,此举蔚为盛况。活动中“芷江孽龙”市级传承人为学生们上了“芷江孽龙”文化课,“芷江孽龙”民间艺术团的队员们还为学生们展示、展演了“芷江孽龙”舞蹈,并手把手传授孩子们“芷江孽龙”舞技艺。沅洲石雕、剪纸、糖画、芷江白蜡、芷江蝴蝶画、芷江侗古佬酸萝卜等特色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也“搭顺风车”,在校园内进行了展示。活动共吸引0多人前往观摩咨询,一时炙手可热。

芷江注重立足非遗等传统特色文化,藉以促进非遗拥有地的经济发展,开发出民族、民间器乐产品和工艺制品,在景区设立民间艺人展示点,芷江鸭、芷江酸萝卜、社饭等地方美食集于其间,石雕精品、餐饮、民宿、拦门酒、合拢宴、土特产、民间舞蹈、民俗活动等与旅游融合,给当地全域旅游造就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产业圈,形成观光-体验-购买的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同时有利于非遗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传承。

集约亮点看这里!

举手投足,皆为民俗文化

怀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聚集地。长期以来,汉、侗、苗、瑶、土家等49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千百年来漫长岁月的发展、锤炼、筛选、升华和提高,以口传身授、典籍记载、艺术表演、工艺制作等等形式流传下来。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项,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会同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7项,占全市一半。通道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甜甜怀化,在非遗传承保护上又有浓重笔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博物馆)副主任贺一帆介绍,自年开始,怀化启动了设立侗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这是由省*府批准设立的保护区,全省首批一共3个,怀化是首个,另外2个是常德市古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郴州市临武县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怀化因此向原省文化厅提交报告,拟参照黔东南、格萨尔等地保护模式,以通道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会同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共6个县为核心,连片成“西南西北保护圈”,像“半边大括号”向其他7个县市区辐射。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此项工作。年12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怀化侗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公开招标工作。年7月,市人民*府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前期调研协调会”,共有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14个相关单位参会,就《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规划》调研资料清单中的80余项资料内容需求进行了协调与任务分工。经过积极沟通衔接,已大体将清单资料收集整理完毕。新冠肺炎疫情延迟了规划编制,尽管如此,相关工作仍将加快推进,有望在今年年中完成。

目前在全市,除中方县、鹤城区、洪江市外,其他县市区都已单设县级非遗保护中心。年起,市委、市*府批准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元补助纳入财*预算。《侗锦织造技艺》《花瑶挑花》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怀化市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全省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怀化学院年入选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名单。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阳戏(上河阳戏)”保护单位“怀化市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被中宣部评为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各地,非遗传播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相关设施建设也有新进展,已建成侗锦博物馆等21个传习所(基地),在建连山斗牛舞等传习所(基地)15个。涌现新晃蒲氏剪纸、侗锦研究中心等10家非遗创意转化示范基地。全市非遗元素创作或创意转化的产品种类累计有多个。

与此同时,职能部门在推动生产性保护,尝试非遗产业化开发方面,屡有实践与成效,有关举措包括搭建手工艺展示展销平台、培育传统表演艺术演出市场、举办传统节日节庆活动、探索非遗旅游结合路子、树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典型等,各地“非遗搭台,经济文化唱戏”活动风起云涌,硕果累累。

滋养“非遗”除了情怀,还需要很多东西

怀化有戏,戏在画中

溆浦积极理顺管理体制、调动主体积极性,创新载体和方式、面向市场主动融入,在助力精准扶贫主战场、走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之路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经验和心得。溆浦县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支部书记王身友介绍,他们在非遗+扶贫+旅游及传统工艺振兴等创新性工作开展上,初见成效,并力求形成闭环。该县还紧紧围绕非遗进校园、进演出、进市场开展人才培训等项工作,相关社会性、群众性平台载体越扎越牢。今年,该县还将争取“溆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投建,推动民俗活动常态化举办,加强文旅融合和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推动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承队伍培训等。他认为,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创作新的非遗项目,进行整理加工,投放到旅游景点,与游客见面,同时组织非遗项目节目专场演出。

保护非遗及民族文化,各地因地制宜,不断祭出“尚方宝剑”。《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自实施以来,使当地非遗有了较好的保护环境以及传承发展方式。通道通过颁布实施《通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推荐与管理暂行办法》《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文化原生态保护工作决定》等,为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生态侗族文化的全面保护,架构起了坚实盾牌。

“虽然通道在非遗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通道在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通道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人士称,“譬如人才缺乏,投入不够,严重地制约着非遗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他坦承,相关不足具体表现在文化认知观念日趋淡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待规范、传承保护经费不足等方面。通道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年来,该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优先发展文化事业,已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但是相对目前“非遗”抢救性保护,要全面普查建档、设施设备、研究、发掘、整理等等方面仍显资金不足,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胡杨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沅州石雕”的省级传承人。他说虽然*府已将他这种省级传承人一年元补贴提高到1万元,但他依然时常感到经费困难,融保护传承、展示展览、非遗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沅州石雕”保护传承基地设于年夏天,他为此投入了近万元,其中大部分为借贷。“我被疫情搞恼火了。”他有些懊恼与无奈,“疫情让我欠债太多。”为缓解头寸之困,他只得与妻子一道,在芷江十万坪村即“沅州石雕”保护传承基地旁开了家民宿,兼营餐饮。因为行情不尽人意,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徒弟们个个离他而去,有的还患上了颈椎病等职业病,于是改了行,胡杨本人也备受颈椎压迫神经困扰,身体屡有不适,但受情怀和责任感驱使,他仍选择坚守与坚持。好在他做的石雕产品,基本都能卖掉。“支撑事业不能光靠情怀和爱好,这样难以长久。”他直言,希望*府和职能部门尽可能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以及资金支持上多下功夫,多些投入。

论及有关非遗保护传承的后续工作,贺一帆认为,文化认知观念日趋淡薄和传承保护经费不足,始终是掣肘职能部门相关工作的主要因素。“非遗传承人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他说,具体而言,许多年事已高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着无徒可授的状况,传承人正面临着断代的危险。不仅如此,一部分年富力强的传承人可能因为经济的贫乏与生活的困顿,为了生计不得不“改弦易辙”,这使得传承人又面临着流失的危险。“类似问题,的确值得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尽快设法加以解决或缓解”。

(记者杨林斌)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报道滋养非遗需要情怀,更需人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