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怀化讯高考镌刻着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回忆,即使时隔多年,脑海总会浮现出一些熟悉的片段:背诵声此起彼伏,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犯困抹上风油精再继续……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革新。
今年怀化市有2.7万余名考生怀揣梦想走进考场,迎来他们人生中的关键时刻。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了怀化5位不同年代的考生来讲述他们的高考故事,与您一起回忆那段挑灯夜读、执笔为剑的时光。致敬一直在路上努力冲破藩篱的你!
80年代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考生:刘燕轻
高考时间:年
高考,对于今年已经58岁的刘先生来说,就像曾经错过的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一样。不过,他因为遵循了老师当年倡导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高考“准则”,虽然高考梦想没有实现,但努力却一直都在。这也让他的人生有了“成功”。
年,经过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九年基础教育后,刘燕轻如期参加了高考。他就读的中学是他父亲所在单位办的中学。在高二年级时,学校为了冲刺高考,将四个高中班缩编为三个高中班,分别是重点班、中间班和普通班。刘燕轻被分在了中间班。
为了高考,他开始了每日清晨的苦读。听说早晨时背诵课文、题目比其它时间效果好一些,每天早晨六点钟,他就起床了。起床后不洗脸刷牙,而是先从书包里拿出书本,或是语文,或是历史书,坐在灶屋里声音响亮地读起了书。由于是两层的筒子楼,他响亮的读书声从开着门的灶屋里飘出,传到隔壁,甚至还传到了二楼的住户家。
为了不影响邻居,也为了自己背书的方便和自在,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当时,他父亲所在单位的局机关正由北矿搬迁到南矿,已建好的六层办公大楼的毛坯房距他家就四五分钟的路程。他想,到那个建在山下面没有人的六层办公大楼的楼顶去大声背书,空气好,还不影响他人,多好的事情啊。他为自己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大声背书、背题的地方而有些得意。
虽经过一个多月的清晨的大声背读,但他还是落榜了。参加工作后,刘先生没有气馁,而是一直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句话勉励自己,不断努力。几十年的“社会大学”苦读后,如今,他已是铁路公安机关基层所队的一名三级高级警长了。
90年代
三战高考,只为彼方有荣光
考生:谌和平
高考时间:年
“对于大多数农村人而言,读书是最公平最简易的人生捷径。读过的每一本书,会成为生命强大的重要元素;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也都会成为后来人生意义的重要注解。”谈及高考最大收获时,46岁的谌和平为那段奋斗的青春心怀感激。
谌和平是个复读生,参加过三次高考,复读的历程于他而言有时就像炼狱,一切都有希望,一切又唯恐失望,过来了,就会有不一样的厚重。
他来自农村,偏远的小山村没有几个农村娃读书,更没有大学生。源于母亲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历程中,除了读书考大学,没有第二条选择。他也深知,唯有读书,才可以离开农村。
“在90年代,考个专科都非常难。”对于资质不够的他来说,读书并没有那样轻而易举,而越迫近7月,天气越热,高考的压迫感越发强烈。他第一次高考,意料之中的失败,第二次高考,大跌众人的眼镜。“高五”,年9月,又一次起航。
他复读的学校在大学校园的一角,有三个班,百多号人,一起为高考奋斗。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大学生同步,一同起床、睡觉,同一个食堂吃饭,同一个热水房打水,同一个浴室淋浴,同一片球场打球……但不同的是,那些大学生跨过了独木桥,“若无其事”一般,而他还在你追我赶要度往彼岸,郑重其事。对比之后,他想要努力成为象牙塔里的“他们”。
那一年,他选择了读英语专业,每天早晨5点50起床,在校园中边走边听广播里的英语,提升听力。命运有时会开玩笑,但不被其左右,也是一种幸运。7月6日看考场那天,他去了专业生考点,到处找不到他的名字,后来才得知,报考的老师,并没有把他当英语专业生报,他被安排在非专业生考点上。当时并没有万念俱灰,但发挥还是失常了,年的高考中,他仅以1.5分之余,考上怀化师专(现怀化学院)。
年,谌和平从大学毕业,回老家当了一名老师。从农村学校来到城市讲台,现如今已经有22年的教龄,在三尺讲台上,他讲的最多的故事就是当年复读时的“沉浸”。有一次晚自习,从6点开始,就抱着数学题不动,只模糊记得上课、下课,待到保安过来叫他回寝室,他才“醒过来”,一看,除了他,教室里空无一人,同学不知什么时候都走了,而那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五个小时,未曾离开桌位,完全屏蔽了身外之事。
00年代
“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随时投降”
考生:李丹丹
高考时间:年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随时投降。”这是李丹丹当年冲刺高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彼时,她是一个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复读生,因为她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一个女孩子将时间花在复读上,倒不如去到大学后再奋斗。她却不以为然,在去三本和复读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开启了艰难的复读之旅。
关于高考,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或苦涩,或甘甜,或星星点点,或感慨万千……对于李丹丹来说,年冬天的那场冰冻灾害却是记忆犹新的。
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她住在学校宿舍四楼。每天天不亮,她就会早起去宿舍一楼打好一天用的开水,因为下午打开水的人太多,往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打到。为了节省时间,她只能多备一个开水壶,在清早人不多的时候将一天的热水备齐,然后再去到教室开始当天的学习。宿舍楼梯冰冻的那天清晨,天蒙蒙亮,她像往常一样提着开水壶准备下楼接开水,不曾想,楼梯过于湿滑,她连人带壶摔倒在楼梯,一阵钻心的骨疼将她复读来的辛酸暴露无遗。她想哭,但哭不出来,脚下的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得自己扛。
复读那年,每分每秒都变得异常珍贵。临近年新年,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回家准备过年,她却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学校继续复习、刷题背书。偶尔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教室自学,他们也都是安静地互不干扰。高考前夕,她和身边同学一样,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学习,甚至将知识点摘抄到小本本上,方便随时拿出来翻翻。那时她的课桌,贴满了各种励志标语,更多的积淀让她一直向前……
就是在复读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中,她锤炼出甘于寂寞的心境,也有了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这些都成了她人生宝贵的财富,直到大学毕业,她以平常心一次就通过鹤城区教师招聘,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吃苦耐劳中,她坚持既教主科当班主任,又做行*工作,获得家长、同事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以前总觉得高考是终点,如今细想,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才能开始新的起点,毕竟,那是青春里最美的记忆!”她说。
(课桌上的励志贴纸)
(一道经典数学题)
(复试资料)
10年代
不在埋怨中蹉跎,坚决打赢“翻身仗”
考生:蒲彦霖
高考时间:年
现年26岁的蒲彦霖是怀铁公安处的一名民警。“高考完后,我因为偏科十分严重而只达到三本成绩线,整个人都很抑郁!”
蒲彦霖最初的理想是考上*校,但*校当时可是“抢手货”,最终他没能如愿,选择了跟*校接近的警校。“也勉强算完成了半个理想吧,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愿以偿,很多情况都是阴差阳错。”谈起当年就读警校,蒲彦霖感慨万分。
进入大学后,蒲彦霖渐渐走出高考“落榜”的阴霾,下定决心要在大学大步追赶。他在大学认真学习、编写剧本、排练节目、广泛阅读……曾经取得过全校征文比赛一等奖、参演过校庆晚会,也因学习刻苦而入了*,更是收获了珍贵的“警校同学情”。临近毕业,他选择全力备战公务员,这一次他不再是高考时的懵懂模样,而是瞄准目标并辅以持之以恒的坚持,课余时间和暑假、寒假都泡在学校图书馆学习,最终通过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
工作后,他依然继续坚持学习,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转战了多个基层岗位都能够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肯定。
“回忆起高考,确实有些许遗憾。但高考只是人生重要的转折之一,只要坚持‘好学、肯干、刻苦、谦逊’的态度,你就能在你未来人生的N个转折中打赢一个又一个的‘翻身仗’!千万不要在自怨自艾中蹉跎时光。”蒲彦霖说。
(10年代高中毕业证)
20年代
见证了高考延期一个月的“奇迹”
考生:孟玲玲
高考时间:年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作为第一届在疫情之下奋斗的高考生孟玲玲,再回首往事,亦是一条别样的风景线。
她说,作为一个艺考生,避免不了的是集训。在长沙集训的日子,也可以说是“苦中作乐”,也在快考试的前两个月,孟玲玲做了一个风险很大的决定:从民族乐转入流行演唱专业。当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做一件新的事情非常难,因此,她牺牲掉了午休以及节假日时间,当冬天大家都在暖和的被窝里午休时,而她在冰冷的空教室练歌,累了就躺在桌子上打盹。不幸的是,联考时她却感冒了,于是成绩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对我打击最大的时候,也是我拼了命坚持下去的时候。”
年年末,她去了南京考试,结果也是一塌糊涂。当时的她一边赶着凌晨三点的飞机,一边流泪。就这样,那是她过得最压抑的一个年。之后全国疫情的出现,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就在离高考最近的几个月里,她经历了近3个月的网课,见证了高考延期一个月的“奇迹”,在那一刻,她的心情无法言语。但是她不甘心,不想安于现状,于是每天放弃了几乎所有休息时间,练歌。“不屈服于失败,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成绩。”
当高考完出成绩的那一刻,她如释重负。不负所望,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她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星海音乐学院。
(孟玲玲的录取通知书)
孟玲玲说,高考交给她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坚持,“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也许有一天你会感谢自己当初的坚持,曾经的苦,都是将来的笑颜,希望素未谋面的你记住,做自己生命中的摆渡人。”
(记者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