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官名。
校
古代*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官。清代有步*校、护*校等官职。
尉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
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爵位一览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
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
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
诸侯”)。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
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唐代的武将等级,但是只有官府的一些特征而且基本是一笔代过,发来大家看看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衔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从一品
辅国大将*正二品
镇*大将*从二品
冠*大将*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正三品上
怀化将*正三品下
云麾将*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从三品上
归德将*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正四品上
壮武将*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从四品上
明威将*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正五品上
宁远将*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从五品上
游击将*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