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洪江纺织印染厂前身弹花社
TUhjnbcbe - 2021/6/2 18:05:00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www.hn51.net/shenghuo/lehuo/887.html

NO.

洪江纺织印染厂前身

——弹花社

作者:王嫦娥

年到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后土地归集体所有;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资产逐步归为国家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三大改造后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洪江弹花社就是在三大改造时期由36位青壮年组建起来的,当时他们称自己是36兄弟,目前健在的还有沈幸福、杨超雄两位,也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弹花社成立后的生产地点位于洪江市(现洪江区)二街长沙馆,生产产品就是做棉被和弹衣花(衣花就是做棉衣的棉花)。做棉被也被叫做弹棉絮,弹棉絮虽工艺简单但要做出来的棉絮经久耐用没有三、五年的学徒磨炼是做不好的。弹棉絮分上手下手,上手主要负责弹棉花,下手负责牵纱、磨棉絮,当然上手也是要磨棉絮的。下手基本上是上手的妻子,没有成家的就要自己找对子,既是上手又是下手。

年,洪江市委、市*府根据上级指示将市织布厂、漂染、针织社、服装厂、丝绸社、棕麻社,弹花社等企业合并为一个大厂,叫洪江织染厂,合并后有干部职工多人。大厂书记是龙君果,后来是轻工业局的书记,长沙人;厂长是李彦富,原织布厂的,本地人;副厂长是肖卓武,原针织社的,本地人;厂部办公室设在荷叶街(新街)一栋大窨子屋里。

合并以后,弹花社成为了织染厂的一个车间,工作是完成市贸易公司下达的棉被加工生产任务指标,还负责承接外地和农村公社的生产任务,当时各地都有我们的弹花工人,因为我们洪江的棉絮讲究质量,弹的透、均匀、纱牵得密、边包得薄、磨得紧、舒适耐用,很受欢迎,在周边地区声誉很好。58年合并成一个大厂以后,弹花社的家属全部转为了正式职工,大厂有公共食堂,幼儿园,气氛很浓,很热闹,工人干劲十足。

年十月,我父母服从厂部安排和其他十几位同志,有陈华林、朱莲嫦、沈彩云、杨桂雄、刘运洪、明泽忠、罗代云、向同英、罗玉秀、向培兰......等安排到贵州锦屏加工棉絮。我当时还在洪江一中读初中,无奈只好停学随父母和当时只有5岁的妹妹、3岁的大弟于10月13号和大家一起坐大篷车颠颠簸簸一天到达目的地锦屏县城。我们生产加工的厂房不在县城内,而是在郊区,往天柱去的方向公路边。从此,我也就辍学参加了工作,从事踩棉花,那时才满15岁。锦屏的工作生活都十分艰苦,但大家都很团结,都能吃苦,59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老百姓称过苦日子,物资匮乏,粮食定量,男同志每月29斤,女同志27斤,生产地点没有厨房要到县贸易公司搭餐,走路约两里地,买三两或四两米饭还要搭野生白果子仁(秋冬季做豆腐的原料),还都计算粮票在内,菜就不用说了,简单油水很少。住宿更艰苦,没有宿舍,大家都挤在一起,白天是工作场地,晚上就是睡觉的地方,男同志打地铺,女同志睡在做棉絮的铺板上,那时候正是冬天,四面透风,寒风刺骨,这里还住着当地的几户人家,他们都很佩服我们湖南人的吃苦精神。这一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锦屏度过的,春节过后不久加工任务完成我们便全部返回了洪江。

洪江纺织厂女工(年)

年国家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全市从各单位、企业抽调人员支援钢铁生产,60年我们大厂也从各车间抽调了一批职工,一部分去支援炼钢,另一部分支援化工生产;支援化工生产的有方金莲、沈彩云、杨贵雄、罗立香、赵兰香、周长秀......等,我和其他车间的同志被抽调到属安江管辖的熟坪公社支援钢铁生产,被抽调的同志都是自己准备铺盖和日常用品,我们是步行从洪江去的熟坪,途径地山高路险,但到了熟坪地势较平坦,一眼望去能看到八面山,云雾缭绕,目及之处要走路还有很远。来这里支援的都是从各单位抽调的,男女分工明确,女的负责扛竹子,从山顶扛到山脚,竹子大一点的就两个人扛,还有的分配做其他一些事,男的负责炼钢铁。在这里工作三个月以后陆续撤离,我是第一批回来的,同样是自己挑着行李步行返回的洪江。

洪江纺织厂女工(年)

合并前的弹花社和其他单位不同,有生产淡季,4至8月基本无棉絮可做,因为夏季人们不需要棉被和做棉衣,需求量少,因此到淡季,大家都各谋生路,有的挖瓷泥、有的做小工,有的放排、反正什么都做,要养家糊口。生产淡旺季的问题在合并后得到了解决,到了淡季也有事可做,女职工学织布,织袜子,织带子等,男同志安排做其他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这也是大厂的优势。

年到年,国民经济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严重困难,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年国家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策,上级指示已经合并的大厂撤散、分家,原来是哪个单位的照样回原单位,弹花车间也被分出来了,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弹花社。从新分出来的弹花社厂房被分配在四街老街一栋大窨子屋,窨子屋很深很宽,只有一个门进,进门这一栋有个天井,主任办公室、会计室、出纳室、仓库保管室都设在天井的周围房间,后面是厨房和厕所,里面还有两栋,一栋是机子组,踩棉花的,另一栋有两层楼是专门做棉絮的。

医院

弹花社的主任是沈兴旺,副主任是陈华林(未脱产),会计是高益友,出纳兼仓库保管员是曹金花,质检员是刘运洪(未脱产),机修工是翁桂生,炊事员是赵兰香。62年李治安接替曹金花的工作,63年我接替李治安的工作,65年我生了孩子后张文举接替了我的工作。

弹花社所从事的生产依然是季节性的,只有少部分职工在厂里上班,大部分职工要爬山涉水到农村为农民做棉被和翻新补旧。

到乡下去找事做,有夫妻、有父子、有父女、有对子。62年夏天,我父亲带着我,陈华林带着他弟弟陈细毛,我们四人挑着行李和做棉絮的工具从洪江步行到会同境内找活做,沿途经过若水、团河、沙溪等地,从洪江到沙溪90多里地,经过了许多大小村庄,我们边走边问是否需要做棉絮?有的说没有钱,有的只做了几天就完工了,那时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好走,我们又没有固定的地方必须一家一户的问,还挑着沉重的行李,有时走很远都没见着一户人家,日晒雨淋,爬山涉水更是家常便饭,可想我们弹花匠当时是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

这样子的外出找活做到了一个月也必须要回来,因为社里限定只能领取做一个月棉絮的棉纱,当年棉花和棉纱是国家统购物资,计划供应,很紧张,黑市都买不到,一小床棉被需牵2.5两纱,大一点的3两,再重一点的宽的也不超过4两,所以外出的职工不论多久棉纱做完了也就回来了。

洪纺厂房

八月份以后又进入旺季,任务忙不过来,人员也逐步增加,当时已有50多人。

为了减轻职工的负担让他们在淡季尽量不外出谋生,沈兴旺和陈华林想尽办法找原料,不光只依靠贸易公司有限的原料,还自己想办法找门路,解决生产问题。陈华林专程到安江黔阳地区棉麻土产公司申请调拨能做棉絮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贸易公司负责销售,这样原料和销售问题得以解决,职工也安心上班了,生活也无忧了。进入8月份又开始承接各地的生产任务,如通道、县溪、新晃、会同、怀化和各供销社的加工任务,工作慢慢稳定下来。

65年人员增加,厂房也容纳不下了,又是在市内,灰尘多,噪声大影响环境,此时已经不适宜再在城区内生产了,上级要求搬迁,65年底我们搬到范家冲,后来的厂,原来那里是一家鞭炮厂,有两栋大车间,一栋住房,住房这栋宿舍内有办公室、食堂等设施,这里地方很好,有一块宽敞的平地,很开阔,空气好,没有其他单位在此。

洪纺办公楼

搬到此地不久,国家开始搞三线建设,从北方、上海调来了6位年轻的勘探设计人员来厂搞勘测,他们办公、吃饭都和我们在一起,个个都很有礼貌,尊重我们,和我们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很融洽,我们搬到田湾后他们还经常来玩。这几位勘测人员看上了我们厂里这块地和整个这片山头,要在这里兴建厂房和生活区,说是有中央厂子要搬迁到这里来,这就是后来的仪表厂,不久仪表厂又扩大搬至一街长寨,这里就成了*工厂的厂区。

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服从大局,67年接上级通知年我们又一次搬家,这次我们搬迁到了四街劳动路田湾,这里紧邻巫水河,离市区较近,多数职工住在冻青坪,工作生活比较方便。

洪纺家属区一角

这时弹花社更名为弹花厂。弹棉花这个季节性的职业问题虽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努力但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把手的沈兴旺千方百计想摆脱这个长期困扰大家的难题。67年他组织创办了一个棉场,想自己种植棉花生产原料能够自给自足,棉场建在河对面*校那边,有好几个山头,还专门从溆浦请了种棉花的农技师来帮助我们种棉花,但由于山高,缺水缺肥,土地不适应等原因种棉花项目失败,后改为种麦子、红薯、西瓜等农作物,同时还建了一个养猪场,职工非常积极,热情很高,都是利用休息日自备肥料挑到山上搞劳动,大家辛勤的劳动也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农场生产出来的东西如面条、猪肉等都分到个人,大家都很高兴,邻近单位的职工也很羡慕。

到了秋冬季,任务忙不过来,厂里又招收了一批学徒,职工从50多人发展到70多人,70年已经达到90多人。为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沈兴旺又有个大胆的设想----织毛毯。他带领梁博明等几个职工到道县考察学习织毛毯(道县这个单位也是改行的),回来后进了一批纤维,采用土办法攻关各道工序技术,终于织成了毛毯,但只织成了胚子,拉毛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产品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最后只好放弃了。

68年他又设想织再生布,通过市场考察发现再生布有销路,机器设备可以向安江纱厂求援支持,原料不成问题,溆浦维尼纶厂可以提供原料,于是我们从安江纱厂进了一台清花机,一台粗纱机,一台并条机,一台细纱机,一台整经机,一台筒子机,一台纱浆机,二台织布机,设备是请安纺各道工序的技术师傅来安装的,他们都是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从安江赶过来的。

设备运来了,大件的请搬运工,为了节约开支小件的都是我们自己搬,不管是休息日还是上班或下班,只要设备来了,一声号召,都自告奋勇的去搬运设备,包括家属,大家齐心协力,不计报酬,没有怨言,那种集体荣誉感和以厂为家的精神十分感人也十分宝贵。安装需要沙子,大家就组织起来自己划船去鱼梁湾沙滩挖。69年夏天的某一天,天气晴朗,由杨德明、沈幸福划船到鱼梁湾去挖沙子(洪纺河边),当时是一艘大船,坐了11个人,当船装满了沙子时已经快中午12点了,男同志说还可以装,加之还坐了那么多人,结果超载了,船刚划到滩上就沉下去了,船上的人全部落入水中,当时会游泳的只有杨德明、沈幸福、沈永龙、徐洪跃,他们四个人奋不顾身相继把我们救了上来,我是杨德明救上来的,落水的还有陈华林、伍子香、栗凤香,徐淑珍和袁雪梅被水冲到火柴厂后门下面,被好心人救了上来,后来想起还是后怕,如果当时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被救上来,那将会是我们大家终身的遗憾和痛苦。

弹花厂的职工吃得苦,耐得劳,机器设备安装好了进入试产,没有熟练工人,就请安纺的师傅来帮我们培训清花、并条、粗纱、整经等岗位的挡车工,细纱就请曾经在安纺细纱车间挡过车的曾来秀和市织布厂罗立香来厂里当师傅培训工人。

机器运转了,生产出了第一代产品——再生布,销路还可以,但随着市场产品不断更新,又出现了人们喜欢受欢迎的绵绸,棉绸透气性好,穿着舒服,没有静电,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始试产绵绸,绵绸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后销路很好,供不应求。

75年又进了一批织布机,厂房安装不下,市*府和轻工业局领导协调将隔壁雨伞厂厂房全部划给我们安装织布机,雨伞厂的领导和职工为了支援化纤厂的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织布车间值班长是朱莲嫦,培训师傅的罗立香,验布班子方金莲。由于人员增加,产品更新换代,弹花厂更名为洪江化纤厂。

化纤厂得到了洪江市委、市*府、市财*局、市轻工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在生产绵绸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的确良,为了扶持和帮助企业发展,市财*局派了得力的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我们厂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他们与轻工业局的干部及沈兴旺一起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后又得到地区轻纺局领导的重视,他们帮助我们向省轻纺局和国家轻纺部申请两万纱锭生产设备项目,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两万纱锭生产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批准,这个消息传来,我们全厂上下都欢欣鼓舞,从此我们厂焕发了新的生机,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为了保障二万纱锭的用工,我们从75年开始招工。76、77、78年大招工,都是从本市和各地招来的上山下乡优秀知识青年和留城青年,光辰溪县和*工厂子弟就为化纤厂输送了名优秀青年。招来的工人被陆续派往安江纱厂培训,准备迎接老团新厂的工作。

新招来的工人被安排住在老厂,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没有像样的宿舍和澡堂,食堂也很小,多人拥挤在一间房子,房里柜子都没有,下雨天有的房子还漏雨,工作三班倒,但他们有困难自己克服,不怕苦,不叫累,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技术,从无怨言。

二万纱锭,包括织布机,有一大批机械设备要运来安装,现有厂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市委、市*府和轻工业局高度重视,决定从新选址扩建厂房,经相关部门多方考察论证,新厂址选定在老团地界,老团是一座大山头,前面是巫水河,后面是大山,有一条未完成的铁路(洪绥铁路)路基把厂区和大山隔开。

洪绥铁路遗址

老团新厂地基基本上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公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宽,这样车辆就可以通行了,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市委、市*府号召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居民自备锄头簸箕等工具,利用休息时间到老团挖山填沟支援工程建设。那时挖掘机器设备很少,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厂部要求全厂职工,每人分配三方土方任务,不能占用上班时间,按时间要求完成,完成后又分配三方土方,完不成的家属帮忙完成,大家也不知完成了多少个三方土,浩浩荡荡的全民建设大*奋把一座沉睡了上万年的老团大山挖平了。老团村民精神可贵,为了支援纺织厂的建设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依依不舍的搬到了另一个新区,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在老团新厂区我们建起了二万纱锭一条龙生产线,厂区办公楼、食堂、幼儿园、医务室、招待所、学校,大礼堂、球场、图书馆、舞厅、澡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此时的老团已经旧貌换新颜,完全不是原来的荒山沟壑,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78年老厂陆续全部搬迁至老团新厂,化纤厂也更名为洪江纺织厂。此后,从安江纱厂调来一大批各工序技术骨干和有关科室,如设备科、技术科等,以及厂长、书记等精英来厂指导传授技术和经验。工人从弹花厂的90多人发展到多人,其中女职工多人,彻底解决了弹花厂工人淡季找米下锅的历史,生活有了保障,不仅扩大了就业,也为洪江市增加了税收,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后来随着发展纺织厂又兼并了市印染厂和内衣厂,再次更名为洪江纺织印染厂,成为了一家全产业链的中型纺织印染企业。

弹指一挥间,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追寻过往创业和奋斗的足迹,历史不会忘记弹花社的老领导,纺织厂的缔造者,开疆拓土的领路人------沈兴旺。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化纤厂、纺织厂、纺织印染厂。他敢想敢干,敢做敢为,为了解决我们弹花社工人们淡季无事可做,背井离乡四处找活的困境,让大家摆脱贫困,千方百计谋出路,为争项目跑断了腿,争资金磨破了嘴,不管在职还是不在职都饱含真情心系厂里的发展;他为了彻底改变弹花社的面貌,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报酬得失,长期在外跑业务和妻子聚少离多,他为人真诚,心胸开阔,曾经因工作经受过委屈、冤枉甚至打击,但他从没有退缩、颓废和放弃,始终意志不到,信念不灭,可以说他为了我们厂,为了我们大家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妻子粟凤香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担当了全部家务,一个人照顾几个孩子从无怨言。

从弹花社到纺织厂,从弹花匠到纺织工人,我们弹花社的老一辈弹花人不知道经受过了多少艰辛和困苦,流下过多少心血和汗水,历经过多少曲折和坎坷,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再苦再难,我们弹花社的工友们从来都团结一心,协力齐心,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各种难关,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无私奉献及安江纺织厂的鼎力相助下,我们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这个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和*府,归功于全市人民!

作者简介:

王嫦娥,女,汉族,初中文化,年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历任过洪江织染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洪江纺织厂女工主任,洪江纺织厂计划生育办主任,洪江纺织印染厂工会主席等职。

更多精彩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江纺织印染厂前身弹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