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水泥技术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之士,他们的事迹如虹贯日,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引领和推动中国水泥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壮大。这些行业翘楚,无论过去的、现在的,都永远值得所有人景仰和崇拜。如果说他们是中国水泥巨轮的船长、舵手、领航员,那么,千千万万的水泥基层员工,则是勤劳的水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齐心协力,共同保证水泥巨轮的安全行驶;如果说那些杰出之士是行业前行的发动机和火车头,那么,无数水泥基层员工,则是每一个不可或缺的构件,有序联结在一起,维护整体的稳定和高效。特别是那些生产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平凡和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寄情于水泥,工心于技术,巧思于生产,忠诚于岗位,将美丽的人生岁月,化成一粒粒水泥,又凝成坚如磐石的建筑。刘明红,这位来自湖南辰溪华中水泥有限公司的普通技术人员,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二十五年,无论外部世界怎样的风云变幻,无论个人命运怎样的跌宕起伏,他对华中水泥一如初恋。为华中水泥,他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心血、汗水。在平常的岗位上,他用心力和时间,绘出了多彩丰富的画卷;用热情和智慧,让职业的生命,充实和饱满。
情系水泥心向华中(一)——湖南辰溪华中水泥有限公司刘明红的水泥人生王艳丽父子两代续前缘年,辰溪水泥厂(湖南辰溪华中水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我国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王涛先生于年创建的、全国最早的四家水泥厂之一,也是湖南省历史上第一个水泥厂,曾被誉为“湖南水泥工业的摇篮”)重新上马,刘明红的父母分别从辰溪县的大水田乡和龙泉岩乡相继被招工来到位于辰溪县锦滨乡的辰溪水泥厂,两个年青人在此结成秦晋之好,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开启了此后这个家庭父子两代十多口人与水泥难舍难分的人生旅程。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工厂被迫裁员。母亲选择回到家乡,而父亲则参*入伍,开始了*旅生涯。那时,这对夫妻本以为从此挥手自兹去,缘尽水泥身。十几年的时间如水般流过,能干的父亲,在*队亦然表现出色。然而,双方父母年事渐高,需要儿孙回乡承欢膝下。父母面临着大好发展前程和奉养父母、尽人子之道的冲突。他们最终在为国家尽忠十多年之后,选择了回家尽孝。此时,我国水泥工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父亲又被欣赏和了解他的老厂长召唤回了水泥厂。自此,这个家庭又与水泥再续前缘。年幼时在外公外婆村庄经历的一件事,对刘明红日后的事业选择及从业态度有极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一颗种子,埋在了他的心中,等待机会破土发芽长大;又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前程;又象催化剂,催生出他不甘平庸的好胜心。那是农忙季节,村里一台打谷机的弹子盘(轴承)损坏,现在看来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愁坏了乡亲们,时间耽误不起,修理费用不菲,对远道请来的维修师傅充满了盼望和感激。此事,诱发了刘明红要做一个有技能、解急济困、受尊重的人的想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科学的春天里,手拿三角板的工程师形象宣传画又深深印入他脑海。此时,他的目标已明确——未来做一名工程师。少年的刘明红在农村度过一段不短的时光,上学之余,放牛、拾牛粪、砍柴、插秧、打谷等都是生活的内容,这养成了他不怕苦,懂得珍惜的品德。父母归厂时,他亦转学到水泥厂子弟学校,由于地域教学内容和水平的差异,他被留级重读初二,即便这样,和同学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他很“不幸”地沦为一些同学的谈资。这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他不甘落后,发奋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半年后,就跃居全班第一,初三时在全县的物理和化学比赛中,分别取得第8名和12名的好成绩,这让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大跌眼镜。年初中毕业后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芷江师范学校,似乎要与工程师及水泥无缘。然而,世事弄人,他的那次“被留级”被误解为初三重读,录取取消。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定数,他这生注定是要与水泥结缘的。三年后的高考,他如愿进入湖南省建材工业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湖南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梦想终于搭接到了现实的快车上,他如一匹马儿纵驰在草原上,快乐地、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梦想的落地开花积蓄力量。生产一线任磨练年大学毕业后,刘明红选择到华中水泥厂,开始了与水泥的亲密结缘。当时的华中水泥厂技术装备先进,具有干法回转窑生产、玻璃纤维袋用于窑尾收尘、引进捷克普列洛夫立筒预热器窑技术等。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走在行业的前列,引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样都颇具特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工作和成长,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的条件,对刘明红个人的事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技术优势虽然亮眼,生产条件却是相当的艰苦。尤其是生产现场,灰尘、油污、噪声等,工作既不体面,今后上升的机会似乎也不多。所以,当时,大学生鲜有愿意到基层的生产一线工作。然而,已是工厂组织科长的老派的父亲坚持说:科技人员不经过基层的磨练,就没有真本事。刘明红奉父命、半推半就地开始了他的工作——到基层制成车间当维修工。甫一下车间,他还以为自己认真学了几年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开始大展身手了。结果却是连拧螺栓的扳手的规格都不识,什么“瓦丝”(学名垫圈)、“靠背轮”(学名联轴器)等师傅们经常叫在嘴边的零件都不认得,工作中出尽了洋相。这些挫折没有吓阻他,反而使他反省,认识到几年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学习设备的原理、性能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他缺少的是现场实用的维修技能。为了弥补短板,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借来相关的中专及技校教材,购买了《五金手册》、《钳工》、《焊工》等实用性强的书箱,一边读书充电,一边在现场虚心实践和学习。刘明红在车间维修工的岗位上忘我充实的同时,他的一些同学却纷纷走出了水泥厂,与他一起分配到华中水泥厂的一些大学生,也因水泥厂的环境较差,选择了离开一线岗位或是华中水泥。但是,刘明红为了实现他的梦想,留了下来。那时的制成车间,有三台Φ1.83m×6.12m的水泥磨,磨机小齿轮采用滑动轴承支承,轴承经常要发热烧瓦。检修时,必须把轴抬起才能抽瓦出来研刮。轴及小齿轮的重量较重,一般都是由身强体壮的维修工来抬轴,当遇到人手紧张时,身材瘦小的刘明红也要参与,时间稍久,他难以支持,双腿都在颤动,但为了让抽瓦的师傅不分心,他总是咬牙坚持着。有一次,一个扳手从螺栓上滑脱,打在他头上,鲜血直流,缝了数针。在养伤的日子里,有好友建议他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要求调离一线或离开华中水泥。而此时的他想的却是怎样防止螺栓的松动,怎样注意紧螺栓时扳手的滑脱,防止再出现类似的工伤事故等问题,压根就没有动离开车间的念头。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他的吃苦耐劳、他的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使他在车间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由刚到车间时的“旁边站”,到“试试看”,再慢慢到“让你玩”(操作),最后是“你说说”。车间维修工作的经历,不但使他在身体及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懂得了维修工作的不易,更使他在以后的技术及管理工作中,重视维修人员的建议;在设计及技改中,对设备的性能了解深入,在满足设备性能的前提下,将维护、保养、维修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尽量减轻维修、维护的工作量和时间、费用。(未完待续)END常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