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人民*府驻地冷水滩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城市,它成为永州市的*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离不开交通给它带来的诸多便利。
它的迅速崛起,除了湘江给它带来的便利水运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唐生智硬行将湘桂铁路车通往东安,冷水滩在这里捡了一个大便宜,从此冷水滩就像长翅膀,成为永州市发展最快的小城镇。
它与湖南怀化市一样,是一座由火车拉来的城市。
不过咱市府驻地叫冷水滩,从文化内涵解读,还是有些别扭。
经过认真考察,冷水滩其实不叫冷水滩,而是叫泠水滩,它的得名与宁远县舜帝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冷水滩
冷水滩在唐朝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直属零陵县所辖区域。
而零陵这个地名也是从宁远迁移过来的。
《史记》载:“(舜)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零陵县的前身叫泉陵县,隋开皇九年()改泉陵为零陵,这样指代舜帝陵的“零陵”二字便成了零陵县的县名了。
而冷水滩一直就属零陵县下辖的一个小乡镇。
一、弘治《永州府志》记载的是“泠水滩”而不是“冷水滩”
翻开明弘治《永州府志》,我们发现了下面的文字记录:“古墙滩、巴洲滩、冷(泠)水滩,七里滩”。
弘治府志中的冷水滩究竟是“泠水滩”还是“冷水滩”,从文字上依然难以辨别,既似“冷”又像“泠”,莫辨是非。
弘治《永州府志》中的“冷水滩”写法
然而,当我们打开宁远县相关内容时,就有了新发现:其“泠道”完全写成了“冷道”。
泠道县是宁远县的前身,这个谁也否定不了,而府志中却写成了“冷道”。说明该处“冷”实指“泠”。
弘治《永州府志》“泠道”的写法
同一本书,由同一个人执笔书写,“泠道”也是“冷道”,说明”冷水滩“也是“泠水滩”。只要我们细致辨别就会发现弘治府志中的“冷”其实是“泠”。
因为它的两点与“人”字处于平行状态,第三点则由“人”字的一撇所替代,正如下方截图中的第二字和倒数第一字。也就是说,写的是“泠”,看上云却像“冷”。
由此可确定:弘治《永州府志》中的“冷水滩”实际是“泠水滩”。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估计在此之前也会很难找到方志的记录了。
泠字的多种写法
像宁远,就有一个镇,今叫“冷水镇”,而就在民国时期这里都叫“泠水镇”。现今宁远文庙对面有“泠江市场”,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会读为“冷江市场”,“泠江大桥”被讹写为“冷江大桥”,现在看桥名牌上都是“冷江大桥”。
二、冷水滩将*岭后人记得,“冷水滩”原名就是“泠水滩”
冷水滩有座著名的山,叫将*岭,至今还有将*岭安置小区、蒋*岭小学、还有将*路等地名。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将*岭的来历。
其实将*岭是清*府,为纪念中法战争中牺牲的抗法英雄*立均在此建立将*庙而得名。
而这位抗法的民族英雄就是宁远梅岗人。
*立均,原名国理、暄官,字坤甫,习溶弟,今九疑山麓水市镇梅岗办事处*家村人。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长兄、二兄及四弟都是清*府文官,唯有立均从小酷爱弓马,精练武艺。
清同治六年()入湘*,随席宝田去贵州镇压苗族起义。台拱厅一仗,征战有功升千总。以后,又在攻克*茅岭、*飘白堡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升守备,赏蓝翎。
光绪六年()江华瑶族人民起义,他受命率抚标卫队前往镇压,捕斩义*首领盘成豪、赵材良,起义平息,以都司补用加游击衔,换花翎。
光绪十年(),法国出兵侵占安南,中法战争爆发。立均在杨玉科的广武*中任先锋,受命率*开赴安南抗法。他满怀爱国激情,作战非常勇敢,首战屯梅,斩获甚众。观音桥之战,遭敌重兵攻击,他毫不畏怯。八月二十二(10月16日),立均率部突进,孤*到达郎甲,被敌重兵包围,情况十分危急。为激励*心,他临战前举行誓师大会,表示要血战到底为国捐躯的决心。会后,带头策马冲入敌营,与敌肉搏。兵士们见主将勇猛无比,个个斗志昂扬,奋力拼杀。战斗一直持续十二小时,打得十分艰苦,战场上横尸遍野。后因援*不至,全*覆灭,立均壮烈殉国,年仅三十六岁。死后葬谅山。清廷闻此壮举,赠参将,在“泠水滩”建将*庙,入昭忠祠,恤金五百,袭云骑尉、恩骑尉罔替。
上世纪九十年代,宁远县县志办为查询宁远文庙二十根龙凤柱的石材来历,向*习溶后人*泰礼去信问询,不久得到回信。信中称“冷水滩”为“泠水滩”(详见信件截图)。
*泰礼给宁远史志办的回信截图
*泰礼在信中提到:“曾祖辈四兄弟中有*立均(*树槐的曾祖父)是*习溶的三弟,在中法战争中战死于越南(当时越南是中国的领土),因而是清朝的忠烈。他的官衔是花翎参将,清朝廷封他为武功将*(从二品衔)。清朝廷为纪念他,曾在泠水滩为他造了一个庙,称为将*庙,据说庙址在泠水滩的电视塔处。因造电视塔被拆除,这个庙所在的岭称为将*岭(此为*树槐的姐姐*毓娟所言)。”这信表明,冷水滩在光绪年时,还是叫泠水滩,而非冷水滩。
*氏后裔年年去祭扫,因此对“泠水滩”这个地名记忆深刻,所以在信中记为“泠水滩”。解放后,他们生活在距冷水滩千里之外的江苏,依然记忆犹新。
三,“冷水滩”是“泠水滩”之讹误,古人早有提及
前人也对冷水滩这个地名产生过怀疑。
零陵道光间知县宗霈在《冷溪辨》中说:“疑零陵之以冷水名更,尝思零属冷水滩,莫究其义。及为之沿波溯流,方知潇之合湘,虽肇湘口,至是渐放奔激而成湍,而恍然悟,‘泠’之讹为‘冷’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是“泠水滩”而非“冷水滩”,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变成了后来的“冷水滩”。
他的分析与猜想正好与弘治《永州府志》的写法相吻合。
为啥会是泠水滩呢?这当然与这条河流的名称有很大关系。
流经冷水滩区的这条河,是从宁远发源的,古称泠水,又称潇水,也称湘江。取名泠水滩,意思是此滩由泠水冲积而成。而非水冷的小河冲积而成。
其实“泠”字与“零”是同一个字,把“零陵”改为“泠陵”的,便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把“零”字的“雨”从“令”上方移到“令”的左边,然后将“雨”用“氵”替代,“零”便成了“泠”。泠水河也就是这样得名。
“零”和“泠”具有很深的舜文化含义。
泠水之意,便是由舜帝抚韶乐、奏泠泠之音而得名。
所以说,冷水滩古时实为泠水滩,与舜帝崩葬九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否恢复地名原字,不是本文的本旨。(来源:大明梅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