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江苏泰州、湖南怀化的多所民办高中的学生因为没有学籍,面临被清退,学生上了一段时间学却没有学籍的原因,是因为按规定,没有达到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的学生,不能被普通高中录取,以往各地会通过民办高中,给这些学生提供一条就读高中的机会,但这几年,随着*策收紧,很多民办高中无法再提供学籍。
有媒体报道,在湖南怀化,因民办高中违规招收低于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而被清退的考生可能有上千名,怀化市共21所民办高中,此前一些学校向这些中考未过线、无法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承诺,往年以低分进校的学生,后续补上了学籍。但今年,随着教育部门严抓招生指标,落实中考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按照1:1分流的*策,使得这些学生将被清退。中国之声记者多次联系怀化市教育局主管中考升学工作的副局长,但电话未能接通。据财新网报道称,有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学生是民办高中违规招进学校的,其成绩并未达到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即便就读也没有学籍,无法参加高考。学校方面也感到委屈,“前几年教育局一直鼓励我们多招收学生,为社会做贡献,但今年却突然发生‘度大转弯’,突然一刀切。”甚至出现老师面临无学生可带的情况,面临失业风险。
而在全国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今年9月初,中国之声报道了“江苏泰州数十名学生入学一年无学籍,官方称学校违规招生”的新闻,泰州兴化教育局给学生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补办中职学籍。
各地的案例之外,很多人还将目光聚焦在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要求上,目前国家对这两类教育的比例要求为“大体相当”,很多地方严格按照1:1来执行,也就是说,通过中考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只有50%。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不愿意给孩子选择职业教育这条道路。普职比带来哪些矛盾?如何让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各司其职?
民办高中学籍问题背后,是普职的配比*策收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办高中校长告诉中国之声:“教学质量暂不高的民办学校,生源不稳定不充足,于是可接收小部分没达到普高录取线的学生,算是地方开的口子,普职比例收紧后,民办高中会受到点影响。”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普职融通在我国,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广泛分布在工、商、财、农、林、水、卫、教等领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普职比的概念也是从当时开始提出。
储朝晖说:“普职比这个问题,事实上从一九八几年就提出来了,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所以教育部逐渐的强化的普职比,但像这样刚性要求1:1,这是最近这几年才有的事。以前很多的学校存在这样一种做法,职业中学把学生招进去,但他可以上普通中学的课,然后去报名参加高考。这是我在这个地方调查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这个就形成一个矛盾交织在这里。”
包括储朝晖在内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提出普职比是国家通盘对人才的培养和分流的思路,在社会层次的人才分配系统中是合理的。邢台市第六中学招生教师白占勇表示:“因为中考有一定选拔性之外,对于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他选择职高或者技校可以让一些同学提前接触社会,积攒一些经验,提前去选择从事一些行业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贡献。是对孩子进入社会走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职业类的高中。他可以选择专业加文化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形式,这样的话能够保证孩子将来上一个很好的本科或者大学。其实国家的想法是对的,因为这个社会也需要很多职业类的人才,比如现在十大热门的专业当中,就有八类是学这种比如手工类、操作类的工种,所以它更需要这种职业类的人才。”
但对于个体家庭来说,并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很多职高学校招生其实很困难。也就是说,原本应该与普通高中平行发展、为国家输送不同层次人才的职业教育,从招生开始,就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究其原因,社会认识是根源。符国武进一步说:“作为我们一个家庭而言,总而言还是想叫自己的小孩子考上大学。作整体的现在虽然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比较重视,但是对职业教育实际上还是不认可的。”
当然,这类学校发展良莠不齐,让家长和学生没有信心选择这条道路,也是重要原因。原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理事会理事长*景荣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普职比中所说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共有四类,除了职高,还包括中专、成人中专及技工学校,他认为,很多学校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的设施教学的管理各方面都不如普通高中。当前国家高校扩招,读大学容易,不用像以前那样,高考录取率那么低,那么所以很多的家长都热衷于读普高。我们现在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基本上参照普通普通高中或者普通高校那种办学的模式,学校类型不同,因此照理说办学模式应该有区别,可是由于多年的长期模式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去办学,加上我们的国家普遍缺乏一支职业类的人才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质量没有达到没用人单位要求的这么一个程度。”*景荣说。
需要的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不需要,职业教育处于尴尬境地,随着普职比的收紧,未来一段时间,各地民办高中很可能同样面临发展难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在调研中,他发现实际各地的普职比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动态调控,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执行的层面,需要考虑我们现在已经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这个比例有差距了。比方讲,北京的普职比可能就相当于10:1,上海普职比也是比较低的,像江苏目前是一个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整体的层面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要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到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从他的成长发展角度来说,怎么样去处理好这样一个关系?至少,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可以再继续讨论,有这样一个空间的。”储朝晖说。
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层次的需要,一方面是家庭的发展希望,如何能更好地平衡两者?一些地方近年来也做出了思考与尝试。比如在河北石家庄,年开始在40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启动开展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可以为每年中考失利的考生,也就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考生提供到普高就读的机会。石家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王瑞明说:“在这40所学校当中,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如果有意向想去中职学校读书,就直接可以向试点的中职学校发起申请,试点学校批准之后,直接转到试点的中专学校去读职业高中。如果说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有意向、有需求,想上普通高中学校,那么就可以参加普通高中学校的期末考试,成绩达到一定要求,也是可以实现互转,就是由职业学校转到普通高中学校,建普通高中学籍,到普通高中入学。”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普职融通互转互通工作共开展了13次,普高转职高共计人,职高转普高共计人。
对于国家发展、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说,加强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动态把握各地标准、打通普职转换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解决当下矛盾,恐怕需要多管齐下。
在当前情况下,中考时进行普职分流的意义并不明显,除了加剧中考竞争外,还让一些学生进入中职之后,容易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相信这也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有必要以推进普职融合建综合高中的方式,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了。等高中毕业后,再由学生选择进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我们建议,有必要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调整各地的普职招生比例,并进一步推进普职融合教育。
上大学变得容易,上高中却在变难超八成考生都能上大学,升高中要被淘汰近一半。上大学变得容易,上高中却难了。
教育部公布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显示,初中毕业生.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9万人。
全国普高招生率在57%左右,这意味着你能上普高,就已经打败了近半的同龄人。
如果说高考考场是战场,那么恭喜你,来到高中说明你已经扛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把枪!看到这里,你舒了一口气,认为自己做的还不错,可是,请不要忘了,现在的你也是仅仅有了扛枪的资格,你有没有想过想上本科你需要拼过多少人?高中三年,你又该如何训练,才能在最后的考场上脱颖而出?你仍然需要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再去搏一个名校。看看这则报道:
最近,沪上不少中职校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毕业生做分流准备工作,一条路是毕业后直接求职工作,另一条路是参加明年三月的高职自主招生考试和五月的“三校生”。
据本市一所全国重点中专的调查,在届的近千名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仅有人左右,六成以上的学生是想继续考大学。而且,从昨天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三校生”高考的最低录取控分线来看,中职生考高职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据悉,本市中专的高考升学率大多在九成以上,职校的升学率也能达到至少六七成。
显然,参加高考、继续升学依然是主流的选择。
据报道,职高学历的毕业生平均工资跟大学本科生比起来,当然偏低,但若考虑到职校生找的工作有许多都包吃包住(省下了不少开销),再与大学生在教育方面多得多的投入相对比……加之98%的就业率,某些大学四年玩玩混混毕了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还真是没啥优越感。
何况在当下,通识教育和高精尖的研究领域固然很有价值,但对于不适合、不喜欢乃至承担不起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的人来说,通过学一门手艺的方式养活自己、立足于社会,又有什么不好呢?
看看下面这俩孩子:
在新生报到现场,刘鹍和刘鹏这对双胞胎兄弟格外引人注目。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老师范喜庆笑言,目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生比例不足10%,孪生兄弟更是如同大熊猫般稀少,“我记得是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虽然目前男幼师算是个冷门专业,但社会需求很大,以后肯定会有好的发展。”刘鲲说,兄弟俩选择学前教育并非一时冲动。
这俩选择读幼师的小男生,不得不说是明智的……现在的男幼师真的稀有又珍贵,毕业后就是被各家幼儿园疯抢的节奏~
(1)
“我在一所职高上学。”
我在想,让一个人堂堂正正、充满自信的说出这句话,究竟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我们这类人啊,都不喜欢在学校外面穿校服,生怕让别人看到校服上面的“技——术——学——院”这几个字后会被瞧不起;又生怕坐公交时对面一个穿着校服的重点高中学生和自己相视而苦笑;还生怕坐电梯时被邻居盯着胸前的校标的名字读来读去……
年7月3日是中考成绩出来的日子。满分分,我考了,虽然不及重点高中,但是好歹是可以上一个普通高中的。但是由于我前期在报志愿的时候过于自大,导致最终落空了。无奈之下只能看向一个国家新的实验项目,即贯通培养。
在没有其他路可走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这一条路——但是我可以高考,因为我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着来自重点中学老师教授的课程,我不比他们差,我可以只学三年之后出去高考,再考到我理想的专业。
于是,本着这样的初心,我走入了我现在的学校。
(2)
也许是因为我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别人的学习能力强,自从我踏入职高的那一刻我就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告诉过我自己: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得到那所重点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他们的毕业证。
我一步步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课上学习,前三个学期没有旷过一节课,没有一节课走过神,课下我也补充学校没有讲到、但是高考范围内的知识点。
周末和寒暑我也给自己报了新东方的课外班,买了曲一线的整套参考书,两年下来记的笔记超过页B5纸。那时的我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好像只有学习和发呆思考未来了。
因为那时的我只抱着一个念头:这个学校的任何人对我来说就如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这里的任何风景线也不会让我忘记自己的初心。我要高考,我要离开这里。
也许这就是年轻人的想法吧,我们都还年轻,都想要趁着青春还在,来一次不后悔的出击。我们以为这就叫做不负勇往,却没想到这只是夸下海口,哪怕是一点点自然灾害来临时,曾经设想的一切美好,都会瞬间破碎,甚至灰飞烟灭。
因为,我们都经常忽略我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实际状况。
在现实中有太多的残酷,也没有人会去同情你的梦想,更不会有人为你的梦想买单。
在我们这个项目中的学生,学籍都被单独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之前的教育部是没有的先例,我们又是第一批参与项目的学生,就像试验品一样,一切规章制度尚不明确,遇到任何问题时,解决办法根本就好像没有一样。
我想高考,我想转学籍,我想退学,那么这些事情,谁来为我操办?离开之后,又有哪所学校愿意接收我这样一个在职高学习两年,基础知识并不牢靠的学生?还是说,我能够心无所动的花掉父母20万的血汗钱在课外辅导机构上整整一年的辅导班?到了最后又有谁能确定我能够真的如愿以偿,考上我想要去的学校?假若我失败了,又不能回归项目,那我岂不是重蹈覆辙,再来一年?
成王败寇,多简单的道理啊。有时候,我们还是要接受现实的。
(3)
每个人真正喜欢的东西,不可能是只能从學校的課本中得到的。
我们需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用笔去记录,用脚去涉猎。把那些真正喜欢的东西,用自己的付出去收获成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不能单单依靠一个大学来支撑。
如果你觉得你离了某件事就不能生活,那种热爱是深入灵*的,你就可以去为之付出一生,追逐着它走到世界的尽头。倘若不行,我们就需要乖乖的回到现实的轨道,客观的想想未来的生存之道。
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尖端人才,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我们高中以前的教育是在让你脑中的知识从一个点变为一个圆,高中时选择了文理,于是圆变为了更大的椭圆。对于工作,椭圆的一头也越来越钝,另一头越来越尖,逐渐成为一个锥形。
回想一下贯通培养这个项目,国家出台这样的举措,其实不只是北京和上海,在很多的大中城市都有不同的“3+2”“2+2”“4+1”等项目。其目的就是逐渐让一部分考生摆脱高考的困扰,通过工科职业教育将我们不断的培养为高端技能人才,造福国家。
但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一上来就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职高之中吧?我们每个人都还抱着以前的思维定式,固化的认为职业教育环境很差,水平很差,认为去职高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
殊不知,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我们也许应该尝试着去适应国家发展改变教育体系的趋势,一般的中专生大专生可能只能修修汽车、搞搞气焊,但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正是国家急需补充人才的专业。现在的学生似乎需要接受一种更全面的教育,只是国家把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地设在了专科院校而已。
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如果你的学习很好,或者一直身处上层社会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