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一生戎马,他是战场的常胜将*,指挥过千*万马。在战友们的口中,粟裕“尽打神仙仗”,还被称赞为“淮海战役第一功”。为共和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粟裕,心里也有遗憾,那就是无法在父母膝下尽孝。
粟裕
粟裕十几岁离开家乡会同,外出求学,又参了*,从此六十多年没能回乡。在这期间,他的父亲粟嘉会离世,母亲也23年没能见到二儿子。粟裕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尽了忠,却无法在父母膝下尽孝,给这位伟丈夫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年8月,粟裕出生在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被取幼名“继业”。这时的粟家还有一点家业,父亲粟嘉会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要让他继承家业,把粟家的产业发扬光大。
母亲梁完英在生下粟裕后,又给粟裕生了两个妹妹,分别是粟翠云、粟翠兰。加上粟裕的哥哥粟多瑞,姐姐粟翠琴,父母亲共育有五位子女。粟裕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关系很好,他得了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两个妹妹。
在粟裕妹妹粟翠兰的回忆中,二哥有了好吃的好玩的,都是悄悄给自己送来。小时候,粟裕就常常给粟翠兰讲故事,教粟翠兰认字。青年时期,粟裕就开始跟随家中长工学习枪法,后来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射术。
他还爱锻炼身体,每天都从会同县城大井口,一直跑到木臻桥头,在折返回来。这一趟来回就要6公里多,粟翠兰不相信二哥每天坚持这样跑步,于是有一天偷偷在木臻桥下放了一个纸条。她回到家中后,对二哥粟裕说:“二哥,我在木臻桥下放了东西,你明天晨练时,给我拿回来吧。”
第二天粟翠兰刚刚起床,二哥已经跑步回来,把纸条给她捎了回来。粟翠兰这才相信,二哥粟裕每天要跑6公里路程,由此可见粟裕内心的坚定。在粟裕出生的时候,因为粟裕的父亲粟嘉会科举不顺,做木材生意遇到洪水,家道迅速中落。
粟裕同志故居
粟嘉会备受打击,不敢再动做生意的念头,只能尽心侍弄家中的剩余田地。家中的雇工也大多被辞退,农闲时节田里的劳动,全靠粟嘉会夫妻忙碌。这时大哥粟多瑞,也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担,每天跟随父母下田劳动。
在幼年时期,照顾粟裕的,就是他的大姐粟翠琴。母亲梁完英每天辛勤劳动,陪在二儿子身边的时间很少,大姐粟翠琴可以说替代了母亲的角色,悉心照顾着幼小的粟裕。童年时期,粟翠琴带着几个弟弟妹妹玩耍,到了吃饭的时候,还要给父母亲做好饭。
和当时中国许多普通家庭一样,长姐如母,粟翠琴承担了家庭更多的责任。年,粟裕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去往常德,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从这时开始,粟裕在学校里,结识了许多仁人志士,接触到先进革命思想,开始投身到学生运动中。
年,湖南*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后,常德国民*反动*警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团团包围,搜捕学校内的革命志士。在万分紧急的时刻,粟裕和同学们通过学校里的下水道,偷偷摸出了校园,逃亡出去。
在文寿山先生的帮助下,同学们得以乔装打扮,乘坐上了去往武昌的火车。到达武昌后,粟裕和同学们找到了*团组织,并被安排进入北伐*二十四师中。此后,粟裕跟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南昌起义展示馆,表现起义*抵达牛行车站大型雕塑。
在粟裕参加湘南起义,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他的家庭却遭受了苦难。粟裕率领浙西南游击区红*,多次击溃来犯敌人,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随即,国民*反动派将粟家抄家,逼迫粟裕的父亲粟嘉会交代粟裕的下落。
粟裕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粟嘉会不知道二儿子的下落,知道也不会告诉反动派。粟嘉会只好带着妻子和女儿们,偷偷搬到了会同县城,隐姓埋名居住下来。这时,粟裕的大哥粟多瑞也逃亡在外,国民*反动派可谓丧心病狂。
在粟嘉会带领家人流浪过程中,他挂念自己的两个儿子,忧心成疾。他吃不下去饭,喝不下去水,最终溘然离世,时年43岁。粟裕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他悲痛欲绝。粟嘉会去世后,粟裕的母亲梁完英每天吃斋念佛,给两个在外的儿子祈福。
这时,粟裕的大姐粟翠琴,悉心在母亲身边照顾。在父亲去世,哥哥弟弟都在外不能归家时,这位坚强的女性,扛起了粟家的重担。在她的努力下,两个妹妹粟翠云、粟翠兰都得以继续读书,她就是弟弟妹妹的第二个母亲。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大哥粟多瑞也不用逃亡了,已经回到了家中。一天,粟家送来一封信,署名就是粟裕。这是粟裕离家11年后,寄来得第一封信,家人终于知道粟裕还没有牺牲,而且还在指挥抗击日寇的战斗。
年春,粟裕(后排左六)同红*挺进师部分干部在浙江平阳县山门街合影。
大哥粟多瑞给粟裕回了信,告知他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姐妹都还安好的消息。粟裕接到来信,只见哥哥说:“多珍,不用挂念家里,母亲妹妹由我照顾,你好好指挥打仗,把日寇赶出中国去。”粟裕得知父亲已经去世,他偷偷回到房间里,把门关上,这位硬汉眼泪不住流下,把枕头都给打湿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国民*反动派又开始迫害粟裕家人。粟裕的大哥粟多瑞开得药店被查封,还多次面临敌人的暗杀,好在他都躲了过去。在白色恐怖中,粟家举步维艰,全靠粟裕的大姐、哥哥、妹妹们照顾母亲。
年,渡江战役前夕,陈毅知道老战友粟裕已经离家几十年。陈毅笑着问:“离家几十年了,你想不想家呀?”粟裕回答:“哪里能不想呢?家里有母亲、哥哥、姐姐、妹妹,想得很呀!”陈毅说:“等打过江去,你一定要回家去看看。”
粟裕点了点头,说:“现在前线指挥任务重,我只能借用国民*的报纸,向家人们报平安。等到全国解放了,我一定会回家看看。”渡江战役,百万解放*雄师渡过长江,取得了又一次大捷。年10月4日,会同也迎来了解放,粟裕回家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粟裕很高兴,也进行了回家前的准备,就等着见老母亲了。可是,当时回会同,要经过白崇禧桂系还控制的区域,因此上级给粟裕安排了一个加强连,保护他的安全。粟裕得知消息后,认为回家探亲是自己的私事,不能如此兴师动众,于是决定先不回乡探亲了。
陈毅得知消息后,问他:“你怎么还不回乡?”粟裕只说:“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陈毅知道老战友粟裕的心思,他专门派人把粟裕的家人,接到了南京来。粟翠琴、粟多瑞、粟翠云带着老母亲梁完英,一路来到了南京。
粟裕大将纪念馆挂像
这是梁完英和粟裕母子,时隔23年后,再次见面。粟裕当着众人的面,眼泪就落了下来,他心里对母亲是愧疚的。在南京期间,粟裕的工作特别繁忙,每天都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安排。但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粟裕的所有空闲时间,几乎都在陪伴母亲。
粟裕的母亲早年养成了拜观音菩萨的习惯,为儿女们祈福,到了南京后,她还是要每日拜菩萨。粟裕得知情况后,专门派人请来一幅观音菩萨像,买来香炉,让母亲供奉。梁完英这些年受了许多苦,粟裕静静听着母亲述说,常常因为悲痛而落泪。
梁完英不爱吃大鱼大肉,喜爱吃三月苞,粟裕外出考察时,总是买一点回来给母亲吃。梁完英年纪大了,上厕所不方便,粟裕亲自用木板凳挖了一个孔,做成坐便器,方便母亲使用。粟裕离开母亲身边23载,他多希望能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是为了祖国的事业,他并不能。
年,粟裕就回到了北京,担任第二副总参谋长。粟裕和楚青带着孩子们,只能告别老母亲,去往北京。在南京的家中,粟裕把母亲委托给大姐粟翠琴照顾,自己继续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这时的粟裕因为过去的战伤,留在体内未取出的弹片,换上了严重的美尼尔氏综合征。他带病坚持工作,有时候战伤复发,头痛得厉害,甚至左右不能环视。战争岁月里,粟裕六次负伤,身上有多块弹片未能取出,给这位名将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粟裕因此长期处在休养状态,他一边休养,一边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做着贡献。年,担任中国*事科学院第一书记、第一*委的粟裕,得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他听说自己的大姐粟翠琴去世了,粟裕特别伤心,去信向大姐家人表示了哀痛之情。
年,粟裕与叶剑英在*事科学院第一次代表会议上。
粟裕正在为大姐粟翠琴的去世,感到伤心落泪,不久后,却听到了一个令他气愤的消息。那就是粟翠琴的外甥女梁闯,想要借着粟裕的名义,把外婆超标准安葬。梁闯打着粟裕的名号,把外婆粟翠琴骨灰迁回家乡会同,用大棺木土葬。
粟裕得知情况后,给会同县委书记张运禄去信,提出不能下葬,这完全不符合国家规定。后来,接到这封信的张运禄回忆:“和县委的其他同志读过这份信后,无不动容,这就是共和国的大将,严于律己,公而忘私,光明磊落。”
粟裕明白大姐的心思,她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的身后事,而违反国家的规定。粟裕一生战功赫赫,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年,粟裕接来自己的家人后,大哥粟多瑞求他安排进入华东**大学工作。
粟裕以不符合规定,拒绝了大哥,粟多瑞只得回乡工作。在南京期间,会同的亲戚、邻居也常来看望他,有人就提出想要当兵、上大学,或者是求粟裕给安排工作。粟裕总是热情招待家乡的乡亲们,但是对于他们提出得违反规定的要求,粟裕都婉言拒绝了。
他只对家乡的乡亲们说:“我作为国家的干部,不能违反纪律,也不能搞特殊化。”乡亲们有时候不理解,粟裕也只能多次给他们讲道理,每次乡亲们离开,粟裕总会送上路费。他鼓励乡亲们:“回到家乡好好种田,搞好生产建设。”
粟裕不仅对家乡亲人,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要求同样特别严格。对于自己的三个儿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粟裕都把他们送到部队锻炼。粟戎生的回忆中:“爸爸对我特别严格。”
粟裕和儿子粟戎生、粟寒生合照。
粟戎生三岁的时候,父亲粟裕和母亲楚青带他到河边学习游泳,粟裕拿出准备好的竹筒,就让粟戎生跳下去。粟戎生也是第一次学游泳,有些害怕,迟迟不敢下水。粟裕没有多想,直接抱起粟戎生,把他抛进水里。
粟戎生第一次下水,感觉自己马上就被淹没了,不住的在水中扑通。粟裕对着儿子喊:“抱住竹筒,不要怕,自己游。”楚青则责怪丈夫:“你怎么就把他抛进去了,你不怕淹死他。”粟裕则笑着说:“就该把他抛进水里,不然他永远也学不会,你看他这不没淹着吗?”
就是这样,粟戎生抱着竹筒,就这样渐渐学会了游泳。父亲粟裕用*人的教育方式,他要求儿女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把他们培育成祖国的国之柱石。到了粟戎生上中学的时候,粟裕要求粟戎生和工农子弟一样住学校宿舍,吃大锅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粟裕对粟戎生的严格,老师也看在眼里,感觉很不可思议。老师多次找来粟戎生,问:“你是不是你妈妈亲生的?”粟戎生回答:“是。”老师仿佛非要听到后妈两个字才满意。后来,粟戎生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哈尔滨*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
他在学校内品学兼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从学校毕业。当时哈*工的学生,在各个部队都特别抢手,和粟戎生一级的同学们大多被分到了机关,留在了大城市。而经过父亲粟裕的安排,粟戎生被分到云南边境一个导弹部队,负责打击敌人派遣来的U-2侦察机。
年10月,粟裕全家合影。
当时部队常常在大山里执行任务,条件特别艰苦,但是正是这段艰苦岁月,把粟戎生磨炼成真正的*人。在云南,粟戎生参加过多次国防防空作战,还参与打下了敌人一架无人侦察机。年,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来到内地驻防。
部队训练、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粟裕对儿子粟戎生又有了安排。当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形势十分紧张。粟裕同粟戎生的上级商议后,把他调往北线一个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的前线野战部队。从祖国的南部边陲,到祖国的北疆,粟戎生经历了更大的考验,面临的各方面条件也更加艰苦。
粟裕的次子粟寒生,参*后被分到条件艰苦的海*舰艇上工作,因为长期海上工作,留下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而粟裕唯一的女儿粟惠宁,粟裕同样严格要求她,粟惠宁参*三年,当过炊事兵、宣传队员、通信值机员多个工作。
粟惠宁看到别的同志,调往好的单位,也想让父亲帮自己换一下工作单位。粟裕拒绝了给女儿调动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条件,而决定因素是靠自己自觉。你们出生在战争岁月,但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更要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
粟裕通过自己一生的经历,总结出“温室里长不出好花来”。他把儿女送到最前方去,就是让儿女们经受风雨,自强自立,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对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粟裕除了在生活上对他们予以照顾,在其他方面同样要求严格。
粟裕和秘书鞠开合影
鞠开在粟裕身边当了14年秘书,粟裕曾亲口对他说:“你们在我身边工作,也不要指望我给你个什么,你们离开我的时候,我可以写一个你在我这里工作的表现,也不要指望我给你说,去干个什么?”
粟裕一生严于律己,年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住进北京雨儿胡同12号院。罗荣桓一家住在四合院的正房内,而粟裕一家住在后院里,这是粟裕主动提出的要求。这处院落年久失修,地板人踩上去就发生声响,咯吱咯吱不停。
有时候到了夜里,从地板的缝隙里还会钻出可恶的老鼠,它们在房间里四处游荡,咬坏窗帘和被褥。后来,管理部门得知情况后,专门找到粟裕,提出把房子扒掉,重新再建几间新房子。粟裕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给国家增加负担,选择拒绝了。
管理处只得对房子进行维修,粟裕要求事事从简,把维修费用给一降再降。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后,有关部门提出给粟裕换辆新车,粟裕说:“这辆车用得好好的,为何要换呢?官做大了,就应该坐更好的车子?这是什么观念?”
粟裕的家人上学、工作,从不用国家分配给粟裕的公车。楚青和孩子们不管风里雨里,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是坐公共汽车来回。粟裕除了公事,自己的私事,也从不动用公车。粟裕喜欢到老百姓中间去,他在休息的时候,就乘坐公共汽车来到菜市场。
他一边买些蔬菜,一方面和菜市场的菜贩、买菜的老百姓聊天,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有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他的安全,粟裕只说:“和老百姓聊聊天,这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我们只是人民的‘勤务员’。”
粟裕穿过的布鞋
粟裕在老式平房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他拒绝有关部门把房子重建、扩建。每次管理部门的同志来找他,他就说:“房子能住就行,现在国家经济还很困难,要把钱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粟裕对吃得没有要求,常常是炊事员做什么,他就吃什么,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粟裕常常叮嘱炊事员的一句话,那就是:“不要做得多了,一定不能浪费。”粟裕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生活上特别照顾,工作人员家里有了困难,粟裕总是拿出工资接济他们。有时候,粟裕还会拿出自己的工资,请同志们吃饭,对工作人员们关怀备至。
粟裕去地方检查工作时,只住在招待所里。来到招待所后,粟裕第一件事情就是提醒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交上粮票和伙食费,他不愿占公家一点便宜。这就是我们的粟裕大将,一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时时刻刻想着祖国的建设事业。粟裕晚年自称老兵,曾创作了一首《老兵乐》: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千万。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这就是粟裕大将,他一生几乎没有其他爱好,就喜爱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四件物品。他枪法精绝,能够百步穿杨,让他可以战场杀敌;他喜爱地图,在地图上探知敌情,决胜千里之外;他喜爱指北针,用指北针给队伍指明方向,让他们无往而不胜;他喜爱望远镜,通过望远镜看透敌人的部署,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年1月中旬,医院和医护人员合影。
粟戎生一直记得,父亲的卧室里挂满了地图,他常常在地图面前沉思良久。粟裕对儿子说:“作为一名*事指挥员,看地图、看地形是必修课,不仅要看,还要背下来。”粟裕看中国的地图时,常常注视着祖国的东南海域,他还在挂念着祖国未竟的事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