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二千二百多年前,屈原离开楚国郢都,渡长江,过洞庭,溯沅水,不远千里来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溆浦因此出名。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高祖武德五年(),分辰溪原汉义陵县地,始置溆浦县。
然而,直到明朝初期,这里一直是有县无城。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鄱阳湖兵败于朱元璋后落荒而至,溆浦当地人为了防止骚扰,开始修筑起一座土城。也就是说,溆浦直到明朝初期才有了一座土城。隆庆六年(年)的时候,泸溪知县王京代管溆浦时,在土城上加建城楼,开建了四座城门,东门被称为“朝阳门”,西门被称为“阜成门”,南门被称为“迎薰门”,北门因环绕当时县里的学校,被称为“兴文门”。这个时候的城墙周长大约有二里三分多长。万历四十五年(年)的时候,当时的溆浦知县杨萃在县城西郊增修了新城,长约一里三分多,因这位知县大人是洛阳人,便将新城取名为“洛阳城”。这些城墙,明朝后期基本上都毁坏、倒塌了。进入清代后,几经周转,先后修葺东门,更名为“迎晖门”,并在华盖山麓建起“蔚文”和“宣德”。关于溆浦城的修建和毁坏过程,详情在民国早期的《溆浦县志》上有所记载——
邑旧无城。自元至正间,陈友谅之乱,邑人筑土城,明初因之。隆庆六年(旧志作万历壬申,府志考万历时未有壬申,据卢溪志改正,今从之),卢溪知县王京署县事,复加修筑建楼门上,东曰“朝阳”,西曰“阜成”,南曰“迎薰”。其北因山势环绕学宫(即今知事公署)之后,名曰“兴文”。周二里三分有奇。万历四十五年(府志考是年为丁已,旧志作乙已误),知县杨萃于城西郊别增一城,周一里三分有奇,西建一门以护正城。萃洛阳人,因名洛阳城。明季皆圮,正城仅存南部一面及东西二门。
清乾隆二年,知县韩宗蕃详请修筑,同麻阳知县高崧,估计工料银五千两有奇,部议缓工。九年,知县王宏曾以前所估不敷工用,请再行估计不果行。十三年,知县田泽广复同辰溪县知县张涛会计,以工大费繁而止。二十六年,知县陶金谐奉文丈量,估计具详。二十八年,覆详实需银一万六千二百七十九两有奇,未获所请。咸丰四年,知县陆付应修葺东门,更名“迎晖”。光绪十七年,辰州知府夏玉瑚以哥匪之乱令知县文光宸于华盖山麓建蔚文、宣德二门。民国元年,宣德门圮于水。待修城址枕山临水,横长纵隘,屡议修增,迄未实行。十年三月,湖南省变卖营产委员胡浚,奉省长令清丈绿城地段,自东门起至西门止,内外各七尺五寸,自西门起至华盖山麓,旧城遗址左右各五尺,定价发卖,由附城居民具价分买,各归私业。(原文据影印书籍翻录,难免存在识字断句的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上面的文字基本上都能读懂,可能需要稍加解释一下的是,所谓“哥匪之乱”指的是哥老会的有关活动;而“变卖营产”则是指变卖前清遗留绿营财产,主要包括绿营、新军驻守马厂、操练场地、城堡、战壕等。民国初建,出于军费开支与财政困顿,中央至地方均有营产清理之议。湖南当时就设有变卖营产委员会。也就是因为变卖属于营产的城堡的缘故,溆浦旧城残余的城墙被分段出售,成了私人的财产。
最后还要说一个小插曲,那个在溆浦修“洛阳城”的知县杨萃,后来官至辰州知府,再后来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所杀害。杨萃死于年,死后年(即)虽是明朝的官员,但却受到乾隆装模作样的“赐谥”。可死后多年后,“文命”期间,又在其老家被掘墓“批判”。不过,因为安葬杨萃时用的是雕花石棺,非常厚重,掘墓的人还在墓室中发现了一条大蛇,因此罢手,没有将杨萃的棺盖打开。人们在重新掩埋杨萃的坟墓时,发现了杨萃的墓志,就把墓志拉回村里,如今完好保存在杨氏宗祠中。